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510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499篇
社会学   2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新生同义词是新时期新词语中的一个重要词义类聚,与既有同义词相比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色彩差异形成的同义关系中外围色彩得以突显并因此表现出较强的色彩叠加性;等义词相对数量较多;同义词的构词成分及结构方式拥有更多的一致性。该类特点的形成与社会、语言及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以及新词语的大背景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
黄万华 《南都学坛》2007,27(5):53-56
陈大为以教学、研究、创作"三栖"的状态表明着他作为新生代意识的阐释者的地位,他往往以"先发制人"的理论、挑战的姿态去揭示抑制在现行文学秩序深层的盲视,又"后发制人"地以自身的创作实践拓展颠覆既存意识形态的潜能。他的诗更以其反僵化的突围意识、"边缘"的移民史观和创作主体性、对"诗的故乡"的呵护等,呈现出南洋新生代的创作追求。他的典律构建视野的扩大,更意味着文学史将接纳新生代,而且是以改变自身的根本性格局来接纳他们。  相似文献   
23.
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已有记载,但只言片语,语焉不详,直到魏晋鸿篇<文心雕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24.
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必然造就不同的文化,而不同文化环境又会影响文学的产生发展乃至消亡重塑。如今我们简单选取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地区对外来文艺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的部分翻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一下文化环境差异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象征",在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派诗人那里,被赋予了超越诗歌修辞学层面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法,更有着和"生命"、"存在"同等的意义."神"和类"神"意象、"肉体"、"野善"是其诗歌意象系统中最富代表性的象征性意象.从诗歌基本层面的"意象"入手,勾勒穆旦诗歌的象征性意象结构系统,并探知其诗歌的内在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6.
具有留学背景的现代作家以自己的创作成就,在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不仅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开创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崭新局面,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各具特色的创作实践为这一局面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极具意义的作品基础.他们对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重要贡献,其标志性的创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首创但不成熟,如胡适的诗歌作品;首创同时达到顶峰,如鲁迅的小说创作;非首创但成为成熟的标志,如郭沫若的《女神》等.  相似文献   
27.
李剑锋 《文史哲》2012,(4):116-123
清末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和方宗诚《陶诗真诠》在归陶入儒时没有停留于概念化的文化归属上,而注意强调陶渊明不同于佛教、道教、隐逸等其他文化的个性,注意揭示其独特的存在特点、生命境界及其修养路径,即与天人同流一体、"无入而不自得"的生命境界和"素位而行"、"修身以俟"的儒家修为路径,从而完成了中国古代陶渊明接受史上最为深细和系统的儒家陶渊明观。  相似文献   
28.
《江西社会科学》2014,(9):81-86
《拟邺中集诗》在语句、风格、开篇方式等方面多有模仿、借鉴曹植作品之处,显示谢灵运对曹作之熟悉与倾心。组诗据相关史料、作家作品等真实性资料虚构了一场君臣尽欢的宴会,但隐含的忧生之嗟解构了虚拟的宾主之欢。灵运以曹植自比,借拟诗倾泻其幽愤之情。拟诗深蕴着灵运对曹植人生遭遇、文学创作特点及其人生与创作关系之深刻理解。基于相似命运之联系以及对曹植高才之向往,灵运突破魏晋以来对曹植其人其文之狭隘理解,首次揭示出曹植及其诗文中的忧生情绪,为解读曹植及其诗文开辟了新的方向,为后世深入阐释曹植其人其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9.
30.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选择。由于我国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而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低碳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根据低碳经济的内涵,从能源的消耗、排放和环境污染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历史基础,并具体分析了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以及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适应低碳经济的能源行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