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510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499篇
社会学   2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雅明的批评思想体现出反体系的散文化、碎片性和理解上的晦涩性等风格,既有时代原因也有其自身原因.从解释学的语境出发理解本雅明的思想就需要一种开放的和多元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其思想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作出合理的阐释.从现代身份哲学的角度分析,本雅明的思想诉求和思想风格既是其所处时代的犹太知识分子身份决定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有个人选择的个性特征.其身份焦虑影响下的思想追求既具有悲剧性.又具有一种充满灵氛的魅力色彩.  相似文献   
62.
海外华人作家笔下的东方故土意象,常包含着在“边缘”漂泊安身立命的历史叙事、生命记忆转换成的文化认同、民族寻根中的中华想象,表达着母体归依、生命传承的文化意义。处于西方强势文化环境中,海外华人作家以日常性的故土东方意象表现出强韧的“拒绝同化”的意向,提升出东方的哲学境界。在故土东方意象的多方位对照中,交织着对传统的依恋、向往、反思、质疑等复杂情感。而在遥远时空的由想象引发的想象中,东方故土意象被不断解读出新意味,从而呈现出中华文化传统在海外流变中的一种传承。  相似文献   
63.
本文对北京话的变调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总结归纳为语音变调、音系变调和语法变调三种类型,并对它们的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从中可以看出北京话的变调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原因而形成的复杂的组合体,构成了变调的序列。并试图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解释。作为共时音变的变调现象,有的是共时层面上的语音之间相互影响所致,有的是语音历时演变遗留下的痕迹,还有的是为了一定的语法作用而使用的手段,表现出变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4.
《文心雕龙》自然文学观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文心雕龙》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65.
文学制度的建立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制度性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因而,自现代以来,文学必然是寄寓于一定的制度场域.并且,作为文学现代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面向--文学制度,就成为界定文学或确定文学边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6.
明清讲史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着类型化倾向。而草莽类英雄是特殊的一类人,他们在外部体态、性格特征、语言与行为方式上与常人有着较大不同,如同戏曲中的"架子花脸"形象,是"力"与"勇"的化身。尽管在作品中只是个陪衬角色,但是他们起着其他人物类型无法企及的功能与效用。而且他们身上保持着人民的本性,寄寓了人民的道德理想与生活情趣,因而更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67.
在现代文学史上,1943年曾被称为“徐言于年”。徐言于小说的意义在于他以“俗本”的故事为凭借,以“雅本”的生命哲学思考为寄寓,最终所指是青年知识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自我价值的找寻和肯认。从他的小说可以寻绎那个时代知识者的人文理想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8.
家族小说的叙事话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家族小说的叙事机制和主题建构相当程度上与文本话语系统的参与密切相关。参与家族文本叙述的话语模式主要有西式话语、政治话语和古典家族话语。现代家族故事就是一场话语之争,是西式话语、政治话语解构古典家族话语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69.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新实践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方法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根本,综合西方美学的理论精华,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具体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实践”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它应当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实践美学终结论”者企图以认识论、庸俗进化论、双重标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思想等颠覆实践美学,是一种不利于学术多元发展的行为。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完整体系,它不但不会终结,反而会开辟通向美学真理的新道路。新实践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是实践美学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0.
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与王琳《六朝辞赋史》是研究魏晋南北朝辞赋史的两部巨著,程著注重辞赋的类型化分析,王著则以作家作品分析见长,二书在叙述视角、叙述方法、行文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书写过程中,二书亦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广博宏富的学术视角、客观的写史态度等。二书的论述,能够形成互补态势,为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史全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