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86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146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世界文学"在西方的实践表明,它实际上排除了现代时期以前的写作文本以及英语之外的写作文本。思考世界文学时,秉持一种"道德的以及理论理想化的包容性世界文学"观念是必要的。这样的世界文学观念将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世界的文学包括在内。如何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文学包括在世界文学中,可以考虑如下三种富有成效的方法。其一,以印度、中国、日本为中心或其他非西方的观点去看待世界文学;其二,通过东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来看待世界文学;其三,在东方学习西方、西方学习东方的过程中来看待审美循环的结合点。这种世界文学观念将不仅更加准确地反映世界的组成,并且还将以一种更加平等的方式看待世界。  相似文献   
12.
北宋王珪的《华阳集》至清代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出,今所流传者即为此本,但此本误收现象严重,辑佚也很不完备。在劳格、栾云贵等人的基础之上,对《华阳集》中误收、重出、失收诗文加以综合考订,可以补入佚文九篇。从《华阳集》版本的历代流传状况来看,今所流传的辑佚本出现误收的原因,在于四库馆臣的辑佚疏漏,而非《永乐大典》的引文本身有讹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建筑“象法宇宙”,是为了与天地建立起同构对应关系,实现天、地、人三者和谐共生的审美诉求;它融于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浑然天成;它以“中”为轴,以“和”为审美旨归,致力于实现伦理礼序的和谐;它以木为结构,以门窗为界口,追求生命之气与自然之气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7,(5):185-192
《金瓶梅》对晚明道教科仪、法事、经韵、宫观的细致描画,近乎"道教百科全书",而《金瓶梅》将人的欲望和宗教宿命论紧紧地栓在一起,为读者精心排演了一出平凡而动人的宗教剧。在小说呈现的陈腐的社会现实中,作者以人性作为一个切口,在充分肯定人欲、人性的基础上,又对人欲泛滥、人性之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金瓶梅》空幻式的草草收尾也正体现了作者"反叛"后内心无比痛苦、孤独、彷徨和空幻的复杂心绪,从作者肯定人欲又对人的私欲泛滥进行批评的主题矛盾中,看得出作品希望人们能够在顺应天理、尊重世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更好地完善人性的意愿,这种人生态度也有着对道教思想的最深刻体悟。  相似文献   
15.
试论生态美学的生存论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存论路向"表达了当代美学的理论自觉.在对"认识论传统"的"反叛"中,生态美学成为美学自身突破传统认识论束缚,实现由"认识论传统"到"生存论路向"变迁的美学尝试.生态美学摧毁了"实体存在论",开显了"生存论存在论".只有在生存论存在论的视野中,生态美学的现实尺度、超越品格以及人文关怀等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沟通,克服长期以来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生存论存在论的追思中考察、构建生态美学,显露生态美学存在的源始状态,以纠正在传统认识论思维定势中的一些偏见与误解,方是当前生态美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16.
韵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学和诗学范畴.韵于六朝时作为美学、诗学范畴诞生,并用来品音、品人、品书、品画、品诗.外来佛教思想对韵范畴起了推动作用,声音之韵美的发现印得益于佛经的传译;人物风韵之美明显受到了佛教涅槃佛性论的影响和启发;诗学之韵则受到佛教语言观悖论的影响.佛教及其思想的不断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韵范畴的意义演变.正是佛教思想的影响,韵才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诗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17.
谭好哲 《文史哲》2012,(5):132-141
学术研究有大道理大问题与小道理小问题之分,治学者当先思考和解决大道理大问题。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也必须首先着眼于其大者,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守正创新有关的"理论边界"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什么是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弄清这个"是"与"非"的界线或曰边界究竟何在,是继承守正的前提,也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边界"意识,首先要强调文论研究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精神、原则和主要观念上来。在此前提下,还应将守护边界与拓展边界有机统一起来,在内聚性的守持与开放性的外拓之间建立起一种既守护住"主义"又使"主义"获得新的时代内蕴的创新机制;二、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有关的"中国问题"。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历史无不表明,有没有问题意识,能否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之中发现和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展开理论之思,是理论研究能否取得成就产生影响的关键。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要树立问题意识,与学界普遍强调的现实关怀意识和中国化,实质上是一致的;三、推进思想创新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本来具有方法论上的巨大优势,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时期,研究方法甚至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最为薄弱的一环。基于此种状况,必须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两大基本原则:其一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其二是逻辑与历史或者说是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相一致的原则。在遵循这两大原则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有一些更加切近文艺特性的研究方法,也应予以发扬光大,这主要有三个具体方法:一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二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并汲取了各种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辩证思维方法;三是基于对象感性存在特殊性之艺术的或美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曾繁仁 《文史哲》2012,(2):111-115
长期以来,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采取"以西释中"的方法,将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与西方古代"和谐论"美学思想相混淆,导致诸多误读。其实,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保合大和"、"元亨利贞"、"中庸适中"与"和实相生"等特殊的美学内涵,与"和谐论"美学一样在当代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西方崇高概念本身带有男权偏见,而且倡导崇高论的两位主要理论家博克与康德都患有厌女症。从朗吉努斯到康德这一阶段关于崇高的理论历史表明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男性的支配感和征服自然的胜利感,二是将女性贬入美的领域并排斥在崇高之外。很多批评家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匡正崇高,其评论产生了许多新术语:女性崇高、物质崇高、家庭崇高以及母性崇高。所有这些批评家都共同地趋向自然,而不是疏离自然,而且她们都拒绝卷入有支配性的智力行为。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反思崇高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当代环境写作,有助于我们拒斥摒弃康德的唯心主义,从而使之成为生态批评理论的新型工具。  相似文献   
20.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的文学理论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在风雨兼程中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如何认真总结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冷静、客观地评价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学科的基本状况,这已成为时代赋予广大理论工作者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因为只有通过这种实事求是的总结和反思,我们才有可能在面对成绩的同时发现妨碍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从而促进我们在进一步的探讨中沿着正确的途径前进。为此,我受《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董汉河先生的委托,组织了这次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回顾与反思的笔谈,希望能对深入展开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