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87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147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文学经典重拍一直是影视界的热点现象,观众及学术界始终对此褒贬不一。对经典重拍认知上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重拍的必要性;二是如果要重拍,怎样拍得更好。从审美文化心理结构角度看,文学经典重拍体现了审美惯性和审美变异性的内在统一,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在经典重拍实践中应遵循承传与重构、技术与艺术辩证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52.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看似纷繁杂乱,但只要加以梳理,也能化零为整.其中,围绕小说功能与价值的"依经"论辩,即可自成谱系.一方面,针对某些道学家关于小说"淫邪""低俗"等"不经"之论,小说批评者常依据"皆以情教"的《六经》,辩护小说写男女之情属于"正经""雅道".另一方面,针对某些按照史学家"信实"原则对小说"虚妄诞幻"的指责,小说批评者常"依经"予以辩驳,强调小说叙事写人合乎情理.最终,为调节相持不下的"经"与"不经"之辩,古代小说批评者常依据《周易》以来的"阴阳双构""相反相成"等经学思维,推演出以"奇正相生"为主调的"雅俗共赏""庄谐相映"等系列辩证话语.  相似文献   
53.
从1956年到1965年,由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而发端,中国美学界展开了一场绵延十年之久的美学大讨论。从学术史的角度审视这次美学大讨论,无论其历史贡献还是后续影响以及当代启示,均有值得深入思考和总结的价值与意义。其历史贡献首先表现在认识论美学研究范式的确立,以及与此相关的四派美学观点的形成,其次在于汇聚和培养起了一支阵容壮大、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其启示是,学术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相对宽松和具有包容性的社会与意识形态环境,百家争鸣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动力。同时,知识学人敢于追求创新,敢于在观念上标新立异,并且具有捍卫真理的勇气和容忍批评的气度,是学术进步不可缺少的主体条件,这也是美学大讨论留给当代学人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54.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其经典性或经典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讲话》在确认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理论观念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革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文艺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二,《讲话》从实践层面上确立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不仅在当时统一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全国进步文艺界的认识,为进步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对此后70年来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最具权威性的影响,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文艺事业、指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法典,新时期以来党在文艺工作方面一系列新的提法和观念是对《讲话》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其三,《讲话》的经典性还表现在,它的产生本身典型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即理论与实际或现实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当代的文艺理论研究来说,如何富有成效地实践这个方法论原则,依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而《讲话》则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光辉范例.  相似文献   
55.
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学科重建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我们将迎来我国当代著名比较文学理论家乐黛云教授从教59周年与80华诞。我们纪念乐先生新时期三十年来在比较文学重建中的重要贡献不仅是对于三十年比较文学发展的一次检阅,而且也是对于只有在新时期才能产生的像乐黛云教授这样的中国文学理论家成就的一种总结与应有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未来学术发展的一种殷切的期望。期望我们大家学习乐黛云先生,在未来有更多的乐黛云这样的学者产生。新时期以来乐黛云教授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与领导者努力构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并使之逐步成熟。她从1980年开始,整整三十年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智慧都奉献给了中国新时期比较文学的重建。她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与队伍建设等方面均作出杰出贡献,给整个文学学科乃至人文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6.
“如画”作为自然美学领域的重要审美模式被运用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对象的审美观看中,其观看方式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权力意图与立场表达,透过审美活动赋予自然美意识形态性。在“如画”审美的凝视下,自然对象被转译为审美形式的物性集合,自然美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合理性话语的审美表达。“如画”审美刻意忽视自然环境中劳动者的真实境遇,自然美被塑造为精英阶层的特权,潜在地维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既定秩序与生活方式。同时,“如画”以仰视的方式将自然美打造为民族记忆与情感的神圣凝结,构建多民族文化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当代,“如画”嬗变为“超真实”的幻视,在拓展自然美边界的同时也消解了自然美的物性根基。面对“如画”观看的弊端,“生活世界化的自然”肯定了人与自然的根源性联系,为推动自然美的意识形态性与本真性走向平衡提供了启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审美融合。  相似文献   
57.
这篇学术对话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1.深入讨论了中国文学史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关系;"2.结合西方世界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中国文学史"著作的书写情况(如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维克托.梅尔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和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共同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介绍了西方世界的最新成果和研究信息;3.关于西方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学者们的治学心态、学术观念与内在感受。  相似文献   
58.
杜宝——杜丽娘的父亲,作为《牡丹亭》中一个描写不多但又不少或缺的人物,从这部戏剧诞生之始就遭受了不少的非议与恶评。然而,杜宝并非像很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个反面人物,他为官清廉,尽责尽忠,对待女儿也并非绝情绝义。结合汤显祖的政治理想和从政经历、可以摒除学界认为杜宝是封建家长制代言人的偏见,理解杜宝作为一个父亲的难言苦衷,还原杜宝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59.
在存在论视野中,图像的本质来自于存在形成的过程,有三种等级的存在方式:混沌、已在、由混沌向已在的变化,而图像的本质在于:它是混沌这一等级的存在向已在这一等级的存在变化的方式。在图像这一变化方式中保存着将混沌向已在变化过程中的精神能量。精神能量使图像保存了存在形成的真理。图像的力量来自于存在真理的力量,它是一个吁求结构,对遇到这一图像的此在有一种统治权。因此,读图时代的本质是一个重估传统、新的传统正在生成的时代。  相似文献   
60.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美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集中探讨了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同美育的关系。本文指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知识经济背景下,反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产物。当代教育领域存在“统一规划的学校教育”与“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的斗争。前者以“智商”测试为标志,建立非情景化的评估体系,实质为“应试教育”。后者强调一种更加灵活的情景化的评估体系,适合于人的“多元智能”的开发,实质是“素质教育”。本文认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仅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为美育开辟道路,而且在教育内容上也将艺术教育提到突出位置,同时也为美育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