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从治政策略来看,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汉代循吏崇尚德治,以仁爱教化治民,以化人心为务,治理效果显著,深得民心;受法家思想影响的汉代酷吏则崇尚刑法,以严刑峻法治民,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无法赢得民众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循吏的德治和酷吏的法治在实践中都有不足之处,因此最有效的治政策略是德刑相济,将道德和法律两者结合作为统治手段.  相似文献   
92.
“先锋小说”就像一个网状结构 ,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被当成一个局部 ,引起读者进入阅读。人们形象地将“先锋小说”比作拼贴画、玛赛克 ,甚至迷宫。“先锋小说”的变异使现代读者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读者以对话者身份介入小说创作 ,使阅读的主体性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93.
在明清著名长篇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述可分四个阶段:《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女人只是符号或工具,属于无情无欲的阶段;《金瓶梅》张扬妇女的性欲,归于沉湎于情欲的阶段;《儒林外史》关注于女子的精神追求,属于超越情欲的阶段;《红楼梦》的女性尤其是少女是真善美的化身,达到至情至性、情欲净化的阶段。这表现出明清女性形象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4.
韩愈与苏轼经历潮、惠岭海之贬后,其诗文风格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都趋向于平易。但两人平易之内涵与实质大不相同。韩愈是由贞元时期的奇险而回归平易,但因惯性思维的内驱力,其平易中犹存雄奇之风、排奡之气。至于苏轼,自然平易本来就是其一贯追求,但因其学问之博,才气之肆,使其在漫不经心的咏唱中,不免有研炼之语、雄鸷之气,无意于工而无不工,无意于奇而无不奇。  相似文献   
95.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针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有关价值取向的整体考察阙如的现状,立足于文学价值论立场,以代表性理论批评家及其代表性理论观点、概念、范畴为指引,结合时代因素,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进行了全方位的整体考察,用意不仅在于弄清这一价值取向的来龙去脉、理论之内在逻辑关系,为学界的深入探讨提供逻辑起点和理论框架,而且期望在此基础上引发人们对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96.
潮汕历代各种地方志记载了唐代为国死难名将张巡、许远"双忠"居然在非亲非故非殉难之地的潮汕地区享祀的现象。历任地方官员和乡贤的立庙祭祀、民间的造神呼应、文人的歌咏唱和共同把"双忠"崇拜推向高潮,形成了一股风靡潮汕地区的"双忠"崇拜之民俗文化热。  相似文献   
97.
汉代诗歌反映了女性多方面的才能,如日常劳作中创造财富的才技和处理日常事务的才干、维持家庭和婚姻幸福的才识、护卫贞节的才智和自娱娱人的才艺等。汉代诗歌描写女性实际才能的才德兼重处于从《诗经》的以德统美和表现女性才华的日常化、实践性向魏晋南北朝的才色重于德和女性才华的审美化意象化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98.
东汉碑刻单音形容词基本上为性质形容词。考察东汉碑刻单音形容词语义域分布情况和多义单音形容词的义项分布,以期为探讨汉语形容词语义的历时演变及其义项分布规律提供一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99.
嘉庆末年,著名诗人陈文述以前辈身份,召集吴门一批青年才隽,共结"七子诗坛",一时传为风雅盛事。该群体成员主要来自苏州、松江两地,是一个具有地缘、亲缘、友缘等多重复杂关系的文学群体。"七子诗坛"是吴中雅集文化传统的延续,其所形成的文学群体势力,一方面烘托出陈文述的诗坛盟主地位,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吴中诗风转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0.
杨子怡 《船山学刊》2012,(4):121-127
苏轼一生辟佛而又交佛、融佛,看似矛盾,其实有其复杂的深层次的原因。其交佛与辟佛都是有选择的,所交者均为融儒于佛之高僧,所辟者为有碍周孔之教且于治世无补之俗禅,苏轼此种作为有其时代文化背景。读苏轼诗文,无论前期还是后期,佛禅思想深深地渗入其骨髓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