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655篇
理论方法论   60篇
综合类   959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4 毫秒
991.
自然神论的信条为:理性是宗教的基础,而宗教是道德的前提。但是在休谟看来,理性并不能为宗教提供根据,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及其神性,信仰另有其根源,必须到人性中去寻找;同时,宗教并非道德的前提,它反而危害道德,道德来源于道德感,本身是自足的。休谟的批判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宗教哲学的发展,尤其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但休谟和康德在批判和超越自然神论上是存在差异的。  相似文献   
992.
所谓“文艺美学”,其实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文艺美学科目”。文艺美学可归属于文艺学、艺术学和美学:对各门文艺的美学思考是应用美学和哲学美学的重要内容;广义上讲的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研究领域一样,都是从美学分出的学科,文艺学(艺术学)也探讨文艺的美和审美问题,但重在分析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现象,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以指导文艺实践。  相似文献   
993.
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的本体论本质上不是一个认识论和社会学、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现象学问题,它是首先以美的现象学本体论为基础,将审美现象的社会历史前提和物质条件全部都放进"括号"内存而不论,直接从美感中直观到的现象学本质的理论.美是"对象化了的情感",这是美的本质的现象学定义,它具有"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作为情感的美感"和"作为美感的情调"三个层次.艺术则是"情感的对象化",它的最普遍、最贴近"人学"的方式就是文学和诗.诗是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是隐喻,语言作为"存在之家",既是"思",又是"诗".文学是最直接表达了艺术本质的一门艺术,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术语来表达,文学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语"之上以便传达的"情语".  相似文献   
994.
尼采把由“上帝之死”带给人的精神处境称为虚无主义。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即价值的沦落,并试图以审美排斥虚无。海德格尔则认为,审美无助于摆脱虚无,相反,虚无将解构审美。只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从存在那里接受尺度,人才能踏上“还乡”之路。  相似文献   
995.
《大宗师》篇的"真知"是"真人"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有"真人"才会有"真知"。"真人"与道同体,天人合一。"真知"也就是"知道"。要知道"道"乃是化生万物之根本,人的生死为"道"之所化,死生存亡本为一体,而"得道"则是一个不断剥离物欲的过程。要想获得"真知"必须打破对生死的迷执,必须摆脱仁义是非的束缚,还要经过"坐忘"的过程,最终达到"不知之知"的境界。"安命"是获得"真知"后的无奈的选择,但正是因为"命"对人的限制才促使人们不断对"道"进行追寻与探索。只有"道"才能引领人们找到心灵的安顿之所,才能找到真正的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996.
神话批判在卡西尔整个文化哲学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他看来,神话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形式,是自我发光、自具其律的人类生命形式之特有的一维。它有自己独特的“看”的方式,不能从科学理性的视角贬抑它、否弃它。卡西尔试图以神话批判为模型,用一种“多元符号功能论”,将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科学诸文化形式分而治之,最后又在主体的精神活动中,在文化赋形功能上将它们统一起来,从而建立起一个包罗一切的符号形式哲学体系来  相似文献   
997.
“稳定压倒一切”和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为使当代中国社会有效地解决稳定与发展的难题而提出的两个重要命题, 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共同构成了邓小平 “以稳定保发展”和 “以发展促稳定”的辩证治国方略。这两个重要命题深刻地把握了稳定与发展之间错综复杂甚至表面上显得相互矛盾的关系, 它们既反映了当代各个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更是对近百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相似文献   
998.
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虽然在内容上根据帛书本或通行本《老子》可以判定为属同一部《老子》书的统系,但在竹简的形制上应该分属为三书。两种意义上的同书或分书应该分开来看待。实际上竹筒形制上的不同,应该暗示着更多的内涵:《老子》一书的原生形态原本是否分散...  相似文献   
999.
从笛卡尔、康德到胡塞尔逃避“唯我论”的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历史地论述了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胡塞尔等人的主体主义哲学逃避“唯我论”的努力,认为笛卡尔和贝克莱走的是外在超越的路子,而胡塞尔与康德走的是一条在自我之内超越自我的内在超越之路:即在自我意识领域里对经验主义和心理主义进行批判,在主观性中建构普遍必然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以《荀子》为依据,从荀子“天人相分”的思维模式出发,考察荀子天人关系视域中有关人的思想,阐发他关于天对人的存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对天应有的基本态度及“明于天人之分”思想,认为在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探究中,人是他探究的重心,而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他探究天人关系的落脚点;并由此揭示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