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454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670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德勒兹对培根绘画的解读与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相映成趣,布鲁姆的方法是诗歌的强力误读,而德勒兹的途径是返回混沌并从中再次现身,他们看似选择了不同路径,实则关注的是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同一个基本出发点:在前人成就的庇荫之下,在一个充满了具象和先定经验的世界中,艺术家应该怎样实现自我突围。此外,布鲁姆批评的强烈主体性特征在德勒兹对培根创作分析中得到了拓展,影响的焦虑是创作中所必须面对的心理壁垒,它不仅来自于传统,也来自于现实物质世界,现实与想象的关系带有一种深刻的人类学关注,体现出作为一种精神普遍性的艺术经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2.
正当前学界关于法典语言的研究视角尚嫌单一。张春泉《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以下简称《叙事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的第四章从叙事学的视角,结合逻辑学、语用学、法学对法典语言做了有益的探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表明,有关法典适用与语用逻辑的研究亟需加强。这一学术态势主要体现为:虽然有些法律逻辑方面的论著,但是它们或者拘泥于形式推理;或者囿于单一主体,比如立法者、司法者、法  相似文献   
43.
查慎行是清初宋诗派的拓荒者,他的诗歌创作成为宋诗派的典范,对清代诗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查慎行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从查慎行诗歌的内容、白描手法及其咏史诗的创见这三方面来探讨他诗歌的创新性,从而肯定他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4.
南朝梁释慧皎撰写的《高僧传》,不仅是研究汉魏南北朝佛教史的重要典籍,同时也是研治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该书中虽然有些词语"字面普通",然而要达其确诂也非易事。本文选取这类词语六例:"宗会"、"朗拔"、"抽舍"、"天逸"、"关责"、"俊远"等,略加考辨。  相似文献   
45.
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与变化,赵本山从“小品王”到娱乐文化产业大亨,这样的华丽转身不仅为赵本山自身的事业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成为当代文化不可小觑的一道景观。在大众传媒的推导之下,赵本山以其特有的民间乡土气质与新鲜的艺术样式不仅将乡间的笑声带到了都市的大舞台,而且因势利导迅速创建了“二人转”和“刘老根”等属于赵本山的独特文化品牌。赵本山的“三级跳”不仅使其社会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伴随着这种转变过程的还有其作品的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甚至包括整个社会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倾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46.
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是向并不存在或业已逝去的理想境界注目凝眸,以抒情笔法追寻与展现自然人性之美,以想象另一个桃源世界来表达对于现实社会的抵制与否定.以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为例进行论述,认为郁达夫的怀乡体现着从儒子到名士的转变;废名、沈从文两人回首乡关时的理想家园同中有异;萧红则以向童年回眸的形式开始怀乡之旅.这些差异反映了浪漫评论小说作迥异的文化身份及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47.
饮食文化,是人类有关饮食实践的多方面社会经济内容各方面表现形式的总称.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自己的内涵.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因其特殊历史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因素,因而其饮食风俗丰富多彩,它从一个特定的方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48.
1949-1966年,美英学界部分学者探讨、解读了新中国作家身份及其创作所发生的变化,出现了两大倾向.一是热衷于分析作家的内在心理与其外在行为的联系,用西方标准评判中国作家的转型行为,以此判断作家与新中国政权之间的关系;二是从文本出发,探讨、言说作家建国前后作品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变化.他们的言说是"冷战思维"和西方社会特定的历史文化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9.
明代"御用文人"群体及其文学活动,至少在生存样态、业务范畴及创作祈向等层面与科举制度存在关联。明代"御用文人"的主要来源是科举中人,相应地,其群体性职业取向也并不满足于担任单纯的文学侍从职务。其业务范畴既包括"典型御用文学活动",也包括与科举有涉的"非典型御用文学活动"。其创作祈向在整体上固然体现为"润色鸿业",但未尝不受科举背景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50.
“当代中国文学”是本文所提出并强调的一个概念,旨在审理当下中国文学所存在的双重危机——叙事性危机与表象性危机.从学理上讲,这双重危机实际上是对文学本质的扭曲与变形,当务之急是以文学传播中的“媒介”为着眼点,寻求解决此双重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