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40篇
综合类   27篇
  2024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国"未富先老"的现状决定家庭养老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养老模式。要使现代家庭继续承担起传统社会的养老重任,必须从传统孝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推动其现代转化,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鉴于自近代以来,孝文化往往与"三纲五常"联系在一起不断受到批判和误解,所以应该从内涵丰富的传统孝文化中剥离出孝养思想这个合理内核,赋予其时代意义,构建以"新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新孝养文化。  相似文献   
22.
1993年6月,经过多年的延宕后,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的中文第一版终于面世。此后,相关研究陆续出现。反观近20年来国内学界谈不上非常多的麦克卢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模  相似文献   
23.
时间观念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意识。人类期望生命“永恒”与生命的死亡激发了人类 希望控制自然的价值意愿。现代复杂科学发现“生机与有序”正源于不可逆的时间之中。以此参照, 可发现,计划体制根本问题正在于“时间的缺损”,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走一条 政府的理性指导与市场的自然演化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24.
名以称实,言以达意.一种称谓的出现,常因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而附着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哲学概念尤其如此.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孔、孟长期分称,"孔孟儒学"一词属于晚出.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出现,不仅反映了儒学自身的演变,孟子地位的沉浮,也折射了古代社会对孔、孟思想的体认与评价的变化.  相似文献   
25.
陈刚 《社会科学》2006,1(3):29-36
如果从存在论或一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价值观两个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的物的概念作出考察,可以发现马克思存在论中的物的概念肯定意义大于否定意义,而作为价值观的物的概念则有着强烈的否定涵义。这主要同他的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崇高价值理想,并从之出发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物统治人现象有关。马克思的物的概念在当代社会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6.
经济增长模式的成熟需要创新文化的孵化。西欧主要创新型国家意大利、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创新文化各自具有鲜明个性,即:意大利“柔性生产综合体”、德国“思想的大工厂”、法国“跨地域的步伐”和英国“服务于全过程”。其中既有历史积淀也不乏哲学与社会学理念,由此共建了一种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创新文化大态势,引导着整个欧洲的经济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7.
试论儒家的慈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以其入世的精神和兼济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以民生的改善为追求,特别关注人民的安危与喜怒哀乐,其思想中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慈爱,这种慈爱尤为集中地体现在其"仁者爱人"、"恻隐之心"和善养"四穷民"的主张上.  相似文献   
28.
国际产业分工与中国文化产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沿着从农业、工业再到服务业这样一个轨迹发展的。而文化产业的出现,则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还推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目前中国虽然在制造业具有某种比较优势,但却处在国际制造业的低端,获取的利润很少。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尤其是以创造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来推进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中国的制造业,使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占有更为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尼采所思考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间的关系的分析,对虚无主义进行分类,对他的虚无主义批判与道德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从形而上学史与存在历史的高度进一步探讨了尼采的虚无主义批判,认为正是尼采在其虚无主义批判中表露出来的价值之思遮蔽了存在.在这种意义上,尼采形而上学就是本真的虚无主义.只有真实地去经验存在之遗忘,才能真实地经验虚无主义,从而真正地去克服它.  相似文献   
30.
存在决定意识,一定的文化总是产生于具体的物质环境和历史条件,因而不同的这种环境和条件,其所孕育的精神,自然会各有特色。中国地理南北差异很大,风俗也因而不同,由此而凝集的精神也就有了迥异的风格,早在孔子时就有了"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的区分。所谓"南方之强",意指南方水文化所结晶的"上善若水"观念,这一理念赋予了越文化弘毅、坚韧、厚德载物的鲜明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