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汉语语用学的拓荒之作──评王建华《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雷良启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其独立的学科地位得以确认,至今不到20年。国内80年代初对该学科偶有介绍,系统的引进则是80年代中后期的事。不到几年,我们就已经读到了第一本汉语语用...  相似文献   
12.
“神理”是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明清之际的王船山论诗 也极重视“神理”,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以神理相取”的诗学命题。本文认为,“神理” 指诗歌创作过程中被诗人发现的富有独创性的形神之间、主客之间、物我之间、情景之间 以及意象之间的某种诗意的联系。“以神理相取”则是指诗人应善于发现并传达出这种诗 意的联系。与此相关,“神理凑合”乃是指这种审美联系不是冥思苦想得来的,而是在诗 人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审美感兴中发现的,因而是十分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的。“以神理相 取”的结果是创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无相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意境与艺术理想。 可见,“以神理相取”说在船山诗学体系中属于艺术理想论范畴,它在中国古典诗学与美 学史上出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化工业”与现代主义的思考──阿多尔诺艺术理论二题陶水平阿多尔诺(1903-1969),德国著名艺术理论家。他美学思考几乎涉及西方现代艺术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对“文化工业”与现代主义的思考,本文对此作简要述评。1、艺术已进入它的没落...  相似文献   
14.
审美与人格     
(一) 现代心理学愈来愈表明,人不是一个“空白”有机体,而是一个有着“齐全的贮备”的有机体。人与环境交互作用时,以他的“齐全的贮备”为中介。同理,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也要以他特有的贮备——审美心理图式为中介。那么,一个人在面对一个审美对象时,他的最基本的心理图式是什么呢?对此,美学家们有各自不同的解释。比如,有的归之于知觉(阿恩海姆),有的归之于情感(托尔斯泰),有的归之于直觉(克罗齐),还有的归之  相似文献   
15.
自卢卡契1923年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撰写了大批有份量的理论著作,并形成了文艺学不少分支学派。面对这一重要的文论现象,西方文论界早已在进行认真的研究。美国知名文艺理论家韦勒克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撰写的“文学批评”条目中,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简称西马文论)与心理分析、神话批评三足鼎立,为当今“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认真研究西马文论的产生、发展及理论得失,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南宋著名理学家包恢重“自然”的诗学观。对于诗歌创作,强调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须自然而发,以自己情志才性的自然发露与有感而应的自然之鸣,形成诗之自然本体;审美主体善于发现把握表现对象客体自然之美的本质,造物气象,须自大化混浩中沙汰陶熔出。得天工造化之妙,方见精彩;文体运用与艺术表达须自然而为,摒去人工匠气,臻至“天巧”境界。包恢的诗学以心学为根柢,在宋代程、朱理学家的诗论中别树一帜,是中国诗学批评史上颇有光彩的一家。  相似文献   
17.
自孟子倡“以意逆志”说以来,后世学者因对此句“意”的涵指理解不同,故曾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说:或谓“意”为读者之意;或谓“意”为作者之意。汉代赵岐主前说,其《孟子注》道:“人情不远,以己志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  相似文献   
18.
新文学史上,颇有学者作家一肩二任的人物,也不乏奇才奇书,钱钟书和《围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围城》于46年2月—47年1月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47年5月就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如今已走向世界。小说好象巨幅写真,涵慑深广,老到地展现了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特定人群生活的横截面和纵剖图,丰富了现代小说艺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有成就的古文大家,曾巩对北宋和明清文坛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曾使他拥有过不少的崇拜者;而其浓厚的儒学气味,也曾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被一些人当作精华而加以颂扬和称许。“五四”之后,曾巩不太被人重视。九百年来,曾巩的形象时显时隐,本文拟就不同时代的评价作一梳理,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曾巩的影响与评价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里诸多人名以双关语谐音是书中一绝。它不仅是含蓄诙谐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体现《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和结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殊艺术方法,也是彻底打开《红楼梦》艺术迷宫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