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0篇
丛书文集   265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704篇
社会学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玫瑰门》是铁凝后期小说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在铁凝的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小说刻画了眉眉这个儿童形象,通过这个儿童形象的设置,铁凝将她要揭示的复杂又充满争斗的成人世界从一个孩子的眼睛中推了出来。儿童视角的成功运用是铁凝小说一个成功的设置,在儿童的观察角度中,读者能够体验到曾经熟悉但是如今又有些不同的异化了的成人世界,进而反观生活与社会,反观人性,反观自身灵魂。这是铁凝儿童视角设置的意义,也为她的创作扩展了新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23.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美学热"绝非仅仅是文学和美学层面的话题,其生成机制、话语内涵和思想脉络,都与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变革密切相关。在"手稿热"、"译介热"、实践美学与文艺美学的表征呈现中,凸显的是从美学自律到社会启蒙、从知识场域伦理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拮抗关系。"美学热"的理论谱系也并非仅仅指向学科自身,而是指向新时期的知识生产机制和知识分子的公共话语权。知识"大生产"与"有限生产"双方此消彼长、人学取向的西学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框架体系相互规约,共同促进了知识的现代化转型。此种理论探索并没有伴随20世纪90年代的知识分化与美学边缘化而停止,相反,它所确立的场域伦理、现代视野和人学启蒙思路将继续长久而深刻地影响历史,以文化研究的视角重新以"共通感"的形式渗透进中国现代转型的公共性批判与建设之中,为主体的自由和解放而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24.
迟子建在长篇小说《伪满洲国》中,采用编年体叙述模式,书写了伪满洲国十四年的历史。她从各个阶层中挑选人物来写,一个个看似普通却又恰是伪满洲国社会的一个个切片,众生在这块土地上生活,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到战争当中,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回归到精神原乡,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他们成了失根的一群,只能在历史虚拟中对精神原乡投去深情的回望。  相似文献   
25.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雪国》是一部具有象征意味的小说。小说中驹子和叶子两个女性形象的外在美和内在品质使主人公岛村经历了一个由"肉"到"灵",从"有限"到"无限"的心灵净化过程。片尾的银河和大火更是使这种净化达到了极致,使坐吃山空、无所事事的岛村对美、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心灵得到净化,生命由之升华。  相似文献   
26.
崔张的爱情故事是在双重矛盾中展开的,剧中的人物各自具有各自矛盾的心理和两难的处境,因此他们不得不做出许多的假意去掩饰和保护自己以求达到某种目的。这些假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使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在当时的环境下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性格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作假的情节,《西厢记》便会失去典型的形象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7.
汉语研究的整体观,是基于汉语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科学的系统思想为指导,从汉语这一语言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及其历史发展的内在承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出发而提出的一个研究理念。提出汉语研究的整体观旨在强调把汉语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整体,把现代汉语与汉语史、普通话与方言、内地汉语与港澳台国语和海外华语,以及词汇学、语法学、语音(音韵)学等诸多分支研究,作为整个汉语研究系统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在它们之间建立辩证的整体联系,对汉语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树立汉语研究的整体观,有助于拓宽汉语研究者的视野,认清现代汉语的整体面貌,把握汉语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完善汉语历史的研究,促进汉语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28.
2017年《收获》杂志第一期刊登了最新发现的《饥荒》"最后十六段"全稿,打破了《饥荒》原有版本全文三十三段的固定结构,为再次解读《四世同堂》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对《饥荒》哈考特版"最后十三段"和浦爱德版"最后十六段"的并置细读,可以辨析出后者在人物形象刻画、悲观氛围营造和对战争直接反思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29.
张大新 《中州学刊》2012,(1):196-201
当下,民族戏曲的生存传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站在维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高度,将戏曲遗产保护纳入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工程中,强调民族戏曲启智益民、规风正俗的教育功能,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稳固的组织机构,在固本守正的前提下实现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跨越,建构融非遗保护、戏曲创作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推动戏曲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0.
侯春林 《民族论坛》2013,(7X):97-100
"春秋笔法"是孔子编修鲁史《春秋》的手法,以"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纡,惩恶而劝善"为基本内涵,又称"春秋五例",为后世史家继承。作为中国古代史家记述历史的主要手法之一,"春秋笔法"又具有超越一家史学的重要意义。《旧约》历史书是希伯来圣经史学性质的集中体现,在叙事艺术和文化内涵两方面都与"春秋笔法"遥相呼应。用儒家经学之"春秋笔法"来解读圣经《旧约》历史书,是一种理论创新,二者的对话具有比较经学、叙事学以及阐释学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