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5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对艺术活动的考察 ,经历了由重视艺术创作主体 ,再到对文本自身的关注这样一个过程 ,本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 ,开始了对接受主体的关注和研究。作为完整的艺术活动 ,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是艺术活动的“终端”。从价值运行角度来看 ,艺术活动呈现了一个动态的价值结构和价值系统。本文旨在阐述艺术审美价值动态系统中审美接受这一动态环节 ,从而展现出艺术接受过程中审美价值的动态实现过程。艺术审美接受 :确立艺术创造与动态的艺术审美价值系统的存在有了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 ,才有了艺术审美接受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  相似文献   
92.
韵作为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在南朝时期业已出现 ,但其真正成熟则是在宋代的绘画美学发展中。韵的内涵经过了一个嬗变的历程 ,是由客观写实到主观写意的转换。韵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有象外之意。这一点又是与诗学中的“境”互相契合的。韵又更多地表现为主体心意的高扬 ,在这方面深受禅学的影响。“平远”的构图范式 ,是韵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水墨画法也是韵的生成基础。由此而形成的平淡风格 ,也是与韵有着不解之缘的  相似文献   
93.
意象因袭是与中国古代文学怀古主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和民族文学特征。意象因袭使抒情文学在题材、表现模式、情韵格调等方面都表现出崇古复古的倾向 ,中国文学史上“拟古”作品的大量出现和“复古”文艺思潮的屡次兴起便是一个明证。而复古的价值取向又诱使文学表现上自觉不自觉地拟古复古 ,并开始超越抒情文学领域而向叙事文学浸染。怀古主题所建构的创作与接受心理 ,伴随着小说的发展成熟 ,已多方面体现在小说创作上。  相似文献   
94.
唯美主义作为西方文学思潮,在本世纪的中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同时对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作家、作品的分析,探讨当代小说中的唯美主义倾向,以对其做出客观的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95.
苏童是当代独具风格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以叙述的优美、精致、诡谲,想象的奇特和舒卷的美学气韵而引人注目,他的小说开拓了当代文学的视野。本文从苏童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思考其创作中人文关怀的注入与女性意识的凸出,以此洞悉苏童小说的女性世界,探讨其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6.
邱华栋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0年代出现的所谓“晚生代”小说成为“后新时期”文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作为这一作家群的代表 ,邱华栋在其大量作品中倾尽全力地表现人的欲望和梦幻 ,表现欲望在现实、在现代城市中的极度膨胀和消长 ,并通过对欲望的展示 ,表现当下的生活与时代的本性。在表现形式上也不追求新颖的语言世界 ,语言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基本对应的关系 ,呈现出容易让人理喻 ,没有符号化的欲望表象化书写  相似文献   
97.
将<鹿鼎记>称为另类的武侠小说,不仅因为它以历史为背景构建了一个映射现实的"江湖世界",更在于它以形象的语言,塑造了韦小宝这个传奇式人物.而韦小宝由发迹到归隐的过程,又在在反映出了官场、人性的黑暗与政治斗争的残酷.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鹿鼎记>的种种成功之处,便成为了<金庸妙语<鹿鼎记>卷>的主旨.  相似文献   
98.
文学观念:文学史建构的必要前提张弘一8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学史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不足之处的存在。给人的感觉是,关于文学史建设的探讨主要局限在古代文学臾的范围内,缺少应有的理论厚实度和广泛的普适性。其中的原因主...  相似文献   
99.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对意象概念的形成过程、意象概念的界定、意象概念的内涵、意象的分类、意与象之间的联系、意象创造过程中的意识状态、意象的真实性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指出意象理论与意识流理论紧密相关 ,说明了意象概念能将众多表现手法统摄起来 ,试图构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理论体系的粗框架 ,并希望在鉴赏和创作上具有实践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100.
中古译经之于金银变化母题确立是根本性的。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动物性意象,很契合母题表现和拓展需要;佛经故事还展示了人与金银的双向辩证关系,人对于金银获取不是一厢情愿的,这启示人们:金银财宝关系人的命运,不能简单看待,可能"正相"中会出现种种"异相",将获取财宝看成是祸福双重的,但务实的中国接受生发者炮制大量幸运故事,仍执着地期求通过人为努力发迹变泰。渊深积厚的丧葬文化和埋藏风习,与该母题神秘传续和繁盛双向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