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0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3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79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发展历史看,技术社会形态、法哲学理论和正义观念构成其确立基础。网络社会里,由于多种技术社会形态并存发展、行为主体与权利人关系多样化、侵害后果状态和归责事由多样化、价值需求和责任形式多样化发展等要求,要实现网络中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与行为自由的平衡,应当确立个人信息网络侵权责任的多元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22.
网络环境下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的举证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网络环境里的商业秘密的记录和存储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物理空间的商业秘密的保存方式,因此,当网络环境里的商业秘密遭遇侵权时,权利人或被控方不仅要承担传统的物理空间里的证据种类的举证责任,还需承担信息社会里的一种新类型的证据——电子证据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2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应用的飞速延伸,在司法实践中涉及电子证据的案件越来越多,从最早的恒生公司诉王洪网上名誉侵权纠纷到新浪诉搜狐侵犯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电子证据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电子证据的定义、与其它种类证据的共性、能够成为独立的证据种类三个方面研究了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这对证据体系和证据立法的完善,以及司法实践中证据的运用具有积极、现实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科技发展基金是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重要方式,台湾地区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管理协调统一、成果转化高效的科技发展基金运行模式,体现为制度依据明确、管理规范统一、研究经费来源丰富、项目环节设置灵活、充分保障科研自由、把握监管节点、注重成果考察以及科学伦理自治与法律监管并重,这些经验对我国的科技基金运行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5.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一直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然而2010年末爆发的一场“3Q大战”再次触动了虚拟财产敏感的神经,集中凸显当前我国虚拟财产保护的缺失。这要求我们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事件中折射出来的虚拟财产法律问题,从而推动虚拟财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26.
网络证据能够用来证明待证事实的原因在于其蕴含了该待证事实留下的事实信息。网络证据的存在形式由网络信息的获取及固定方式决定。只有保证其获取信息和固定信息方式的合理性,网络证据在形式上才具有作为证据的适格性。作为一种独立证据形式的网络证据,其划分应当以网络证据蕴含的信息内容及其固定方式为标准。  相似文献   
27.
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地理标志保护中仍存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知名度整体较低,授标农产品质量规范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未落到实处,后续发展乏力的问题。应当通过政府主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行会主管,打造管理运行平台;鼓励引导,提高认知使用意识;规范使用,保障产品质量特色;放眼国际,积极开展国际注册的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8.
网络证据保全是保证网络证据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从网络证据保全的角度出发,研究网络证据应当如何进行有效提取、存储和固定,确保网络证据作为适格的证据。就网络证据保全的有效性而言,应当严格区分网络证据保全的技术方法和法律规范,积极应对网络证据保全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困难。网络证据保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网络证据保全在技术上必须保证其准确性;其二,在保全程序上保证其有效性。只有通过完善网络证据保全的法律程序,制定网络证据保全的法律程序和规则,采用科学合理的证据保全方法,网络证据保全的有效性才能够得以保证,网络证据在诉讼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29.
本文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提出了新的观点,对侵害公民名誉权构成要件是否应具备“确有名誉权受到损害的后果”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法律思考,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情形和承担民事责任方式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