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将垄断竞争框架下的两区域、两行业模型扩展为多区域、多行业的产量竞争模型,更好地解析了空间经济集聚与分散的动力机制。通过建立估计贸易成本系数的线性计量模型,并用中国的数据进行估计,得到了预期的贸易成本系数。把估计系数与统计数据代入模型来模拟空间经济的集聚与分散格局,结果表明:作为厂商定位主要动力的经营利润呈现从中心到外围的负梯度,空间经济的中心—外围格局短期难以改变,贸易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可能使中间区和外围区也对厂商定位变得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增长新框架中审视个人收入分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适应经济增长要求的角度来看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状况还远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是我国经济实现快速稳定增长的基本保证。提高农民收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 ,推进城市化 ,使农民向城市转移 ,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治本之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则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 ,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近代英国国家能力中的三个核心经济要素——财政、贸易与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表现出协调和相互促进的状态,而且还与政治和社会的日益开放包容相互促进。由此,在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关于国家能力的分析框架,而且该框架对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以此框架来观察中国明清时期的国家与社会特征以及近代的社会转型过程,却充满了矛盾与张力,因为上述三个核心经济要素在中国历史实践中不仅表现出离散性,而且与政治和社会发展之间并没有表现出同步性。这意味着,该分析框架未必具有普适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持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相对就业水平以及劳动者收益的代理变量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发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短期内大幅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与企业要素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扭转了该法实施之前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趋势。经历调整期的波动之后,工资、资本劳动比的变化率又回归至正常水平,但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上升。《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工资水平的上涨,抵消该法对劳动者相对就业水平的不利影响,为劳动者带来正向的收益效应。  相似文献   
5.
绝对地租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它解决了古典经济学家未能解决的理论难题。土地所有权的存在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资本投入构成上的差别,即有土地投入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是绝对地租存在的原因。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绝对地租就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6.
张杰 《统计研究》2016,33(3):72-79
本文利用改进的APG模型框架对中国各省份地区制造业部门生产效率增长进行分解和测算,并针对导致中国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动因进行深入分析。主要的发现是:技术效率和企业净进入是推动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增长的主要来源,而要素配置效率对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由此验证要素市场的发展滞后是造成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内在因素。进一步的检验发现是,地方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是造成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动因,这种干预效应总体上呈现倒U型关系。更为细致的分解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对于资本要素配置效率的作用效应呈倒U型关系,而对劳动要素配置效率呈U型关系。这些检验结果均证明,全面推进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导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对微观经济部门的扭曲性影响,是维持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金岳 《河北学刊》2020,40(5):138-151
  相似文献   
8.
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效应,研究高铁网络对沿线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和机制,发现:(1)高铁网络增密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2)随着高铁网络不断增密,对于中国东部和低TFP水平的城市,高铁网络对其沿线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倒U型影响更加突出;(3)沿线城市企业间的创新结构变化,是高铁网络动态影响沿线制造业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提出政府应加强高铁网络建设的投资力度,合理引导制造业企业向高铁沿线城市集聚,构建"NN"型创新结构的制造业集群等,从而推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以期为政府合理布局高铁网络和优化沿线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结构,并有效激发沿线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面临促进新旧动力转换和加快经济新动力形成的重大问题。工业高端化发展和新型工业化是经济新动力形成的核心支撑和主要来源,其中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所带来的生产率提升和高质量投资,将为中国GDP可持续增长提供关键的支撑作用。中国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具有较强的生产效率追赶效应。经测算,以2010年不变人民币价格计算,2016—2020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每年对GDP的直接拉动规模约为1.5—2.0万亿元,其中生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GDP的直接拉动效应最大,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拉动效应次之,因此短期内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仍将是中国经济新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应成为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当前中国工业部门中经济新旧动力的转换和新动力的形成仍面临众多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因素的束缚和制约,应在明确相应改革突破口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实施制造业立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东亚先发经济体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二战后农地制度改革的经验事实验证了当前中国农地改革争论中的几个核心判断,得出结论: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非仅仅追求土地要素的经济效率;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时,完全的私有产权可能导致农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从而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失衡;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很低水平时,完全的私有产权不会导致农地集中,从而也不会有效促进规模经营,而此时即便农地集中也不会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失衡。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应该坚持集体所有制,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集体农场和农地股份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