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多数现代科学,为了符合"唯物主义战略",采取限制理论构建的种类,选择与其有关的经验数据。我认为,采用唯物主义战略,不是因为需要获得客观性的理解以显示极高的价值认识,而是由于在唯物主义战略与控制自然的特定观念之间的"选择性姻缘关系"。因此,社会价值是接受唯物主义战略的根据。然而这并不损害这一观点:正确的理论接受是以"公正的"思考为基础,只要社会价值的作用同认知价值的作用保持恰当地区别。  相似文献   
2.
3.
阿克塞尔.霍耐特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他的"承认理论"开启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新视域,实现了其理论的转向。我国学者近几年来对其理论作了初步深入的研究,不仅从批判理论发展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以及文化背景揭示了其理论价值,而且还从其理论本身的构建、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扩大领域、拓宽视角,将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从蒙昧趋向文明的历史,科学的发展催生了人类文化内涵和心态的变革。论文结合科学发展分析了西方哲学文化心态在面对自然、人类、科技本身与人类文明、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四个方面的演变,其反思性的结论对于人类文明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志和的词作别具魅力,其深化了一个远离尘世的文学形象——"渔父",并使之广为流传。这与张志和身为道士,因而在文学创作中尽情运用了道教文化的哲学和审美因素有关,而高雅的人格形象,也使其美学思想独放异彩。张志和的作品《渔父词》、《玄真子外篇》充分展现了这种美学思想——寄情山水的淳朴之美、复归本真的质朴之美、超脱世俗的诗意践行之美。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的未来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完成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及其超越,构建马克思主义特质的中国新文化范型,保障本土生活方式、政治模式、价值观和语言文化传统安全地融入全球化历史实践中,等等。对当下生活的矛盾特性和未来走向的清醒审视,以及对中国化的历史成果的反思,目的都在于廓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理论路向和理论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又暴露了其局限性的一面。本文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所展现给我们的不同面孔、历史上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超越资本主义的路径,指出资本主义不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形态,它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超越。  相似文献   
8.
康德将“勿说谎”纳入义务论范畴,并将之视作理性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但是基于不同的康德著作,学者们在将“勿说谎”理解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他人的完全义务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本文在分析康德关于义务类型的不同划分基础上,从德性与法权的区分出发,认为不管是依据康德文本还是其义务理论的内在结构,“勿说谎”义务都应该被理解为一条对于自己的完全义务。  相似文献   
9.
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重要内容,分析把握马恩关于需要范畴的生活意蕴,才能正确理解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历史唯物观点对人做了科学的分析,并形成了基本的需要理论。通过对文本的挖掘,我们能够深刻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需要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汶川大地震,使得与汶川同处龙门山脉的彭州市成为十大极重灾区之一。远在东海之滨的福建,千里驰援,重建灾区。在后援建时代来临之际,福建援建的彭州企业发展状况良好,福建商会在此过程中亦起了不可磨灭的引导作用。闽彭经济合作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福建援建的彭州经济欣欣向荣、形势大好,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用工困难、缺乏媒体的跟踪报道、能源供应、行政区位因素、交通制约、政策扶持等等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