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0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
明人李开先所著的《闲居集》对明代中后期士农阶层的城乡认知及社会状况都有所记录,对研究明代中后期的城乡关系大有帮助。李开先罢官归家后,长期城居,虽然他时常表达出对城市喧闹、忙碌生活的不满和对乡居生活的向往,但始终将乡居生活作为城居生活的补充。《村女谣》中的"红娥女",则直接表达对乡居生活的不满。李开先的城居与"红娥女"的抱怨,都反映出时人对"城乡差异"的认知。这一认知的形成,则与嘉靖朝社会治安恶化与赋役不均相关。  相似文献   
3.
13世纪,随着蒙元帝国的兴起和边界的快速推移,新疆由传统的中国边疆西域变为帝国版图的核心区。四通八达的交通和保障有力的驿站运输,保证了帝国一统天下,重构了此前衰微的丝绸之路。移藩去篱、交叠有效的治理,使蒙元帝国在多元互动、交融共生之中走向繁盛,生动诠释了“丝路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一带一路”建设会使新疆由中国“边疆”跃居亚太“核心”,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福祉,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后期被称为是帝国的时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进行扩张。作为英帝国自治殖民地的澳大利亚,出于其自身利益与安全的考虑,在南太平洋地区也采取帝国主义的态度并付诸实际行动,逐步建立了在英帝国体系之下的"澳大利亚次帝国"。但在澳大利亚建立"次帝国"的过程中,由于英澳利益分歧的出现,各殖民区联系的加强,从而推动了澳大利亚民族主义的高涨,促进了澳大利亚联邦运动的发展,加快了其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的槟州地区曾长期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港口,转口贸易发达。然而,马来西亚独立之初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不利于槟州的贸易发展,当地经济发展因而陷入严重困境。20世纪70年代,槟州政府通过出口导向工业化,使槟州开始从衰败的贸易港口向东南亚电子制造业中心转型,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规划者、建设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槟州的工业化进程属于典型的依附性发展模式,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发展又再次依附于发达国家。然而,这种依附性发展对于后发国家或地区来说是必要且有益的,后发国家的目标是最终通过这种依附性发展摆脱依附。  相似文献   
6.
《创新》2022,(5):30-38
日本新潟县越后妻有地区的大地艺术节以公共艺术为纽带,有效解决了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危机,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通过分析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案例,指出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有效实现了乡村文化认同、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人才引进、保护乡村原真性,成功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我国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国公共艺术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平衡艺术、商业、生活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英国拥有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立宪和代议制政府,但缺少成文宪法让它在现代国家中显得与众不同.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英国逐渐发展出一种稳定的宪制,它铭记着君主、上院和下院的联合主权,同时也在捍卫人民的自由,并且让立法机构越来越多地对不断扩大的选民负责.直到20世纪晚期,这套宪法在内广受拥戴,在外深受赞赏.然而,近几十年的一些新发展对这一宪法提出了严峻挑战.最重要的新发展包括:英国加入欧盟而产生的变化;对议会权威下降的持续担忧;联合王国非英格兰地区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它导致了英国议会向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区域立法机构下放权力;对上院构成民主化的广泛渴望.过去几十年中有许多变革,还有一些变革也在考虑但尚无结果.这些变革是改善还是颠覆了三个世纪来运转良好的英国宪制,远非清楚.  相似文献   
8.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近年来亟需关注。探讨这一问题,可以为高校外语课程的设置以及高校外语专业教师 在授课当中培养和陶冶学生民族情操等方面提供适当参照。同时也可以为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民族认同感以及文化归属感的 提升提供些许建议,也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热爱祖国、心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外语人。  相似文献   
9.
10.
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引发了一系列爱国救亡运动,掀起了一股民族主义浪潮。围绕真凶惩治、案件处理等问题,社会各界争相奔走发声,梁启超、胡适等人也先后在报刊上对此次事件发表意见,后者主张负责调查、理性应对之言,却招致了众多的指摘,被诟病为"亡国之举"。另外,南方政府揭橥了国民革命的大旗,以民众运动为底色,并付诸行动,将这场舆论纷争推向高潮。从"五四"到"五卅"短短数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因势利导下,近代中国大致完成"主义与行动"双重转型,进而形成了国民革命的基础性铺垫。理清这场争论背后的不同声音,进而联系"北伐"前夕社会氛围,得以窥探彼时思想论争与社会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