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1篇
综合类   10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后现代小说《白雪公主》主要嫁接于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其中也穿插了其他经典童话故事的情节。唐纳德·巴塞尔姆运用互文性将文本历史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所进行的诗学构建,是对文本历史的承续与反叛,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创作的锐意创新。在互文性的框架下解析《白雪公主》的童话隐喻,旨在阐述文本表面散漫的叙事风格背后隐藏的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社会符号学的视觉语法理论,借鉴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框架,分析并解读了微视频《武汉,等你重启》的叙事特征、互动意义和组篇意义。《武汉,等你重启》微视频运用文字、图像和声音多种模态客观地传递了抗疫实情,塑造了中国人民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无私奉献的形象,激发了观众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3.
文章着重评介李正栓和白凤欣合著的《英语诗歌教程》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该书以英语诗歌知识为切入点,介绍了诗歌中的各种要素以及诗歌类型的概念、特点和语用功能等,并援引经典样诗例释诗论。该教程能够帮助读者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英语诗歌方面的知识以及英语诗歌的特点,并会帮助诗歌爱好者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探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的有关篇章,可以发现译者对她所喜爱的女主人公的真情流露.针对该译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讨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意义,同时反映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中文作为SVO型语言与作为SOV型的日语都有着格系统,其中包括形态格与抽象格。中日语言的格形式主要是由格系统中的侧置词构成。通常来说,介词与格助词作为格标记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共性,其特征不仅颇具一般性且便于研究。因此,中日语言的格表达是语言学中尤其是对比语言学中值得深入考察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形与神是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也是在艺术领域历来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我国古代艺术理论很早就提出了形神兼备的思想,强调艺术作品的“传神写照”,尤其是在绘画领域,这一思想更是获得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简要介绍这对范畴的发展轨迹,并围绕绘画作品的形似及神似问题,初步探讨如何在绘画创作中实现形与神的统一,达到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7.
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的前景化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人物社会地位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葛浩文在翻译时为达到其翻译目的,在处理前景化语言时,采用了保留前景化、去前景化和创造前景化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小说主人公西门闹这一人物形象,其翻译策略对于文学翻译中如何忠实传达人物形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化翻译学派代表人物勒弗维尔提出诗学观对翻译有深远影响,在翻译研究领域被广泛关注。《讨武"檄》是我国古代檄文中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作,林语堂在其长篇传纪文学《Lady Wu》中将此文全篇收录并翻译。林语堂英译《讨武"檄》受到何种诗学观的影响,以及体现何种诗学特点,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考察《讨武"檄》英译文在字词、句式、修辞以及历史典故层面的诗学翻译策略,揭示译者诗学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贝娄在其小说中发出了生态批评的声音,其作品呈现了他的和谐生态观以及他对人类生存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小说《院长的十二月》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小说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在与自然的对抗中自我的深刻异化。贝娄在小说中呼唤通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实现人对自然的“浪漫式回归”、人与自然的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0.
萨特在其1939年的文章中称,时间是《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小说情节的混乱和时间秩序的错乱体现了该小说的深层时间动因。表面看来,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悲剧是由从未露面的中心人物凯蒂造成的。实际上,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们的错误时间观。本文拟从班吉、昆丁、杰生及迪尔西四人的时间观出发,通过探讨他们对时间的看法来阐述他们各自的悲剧性,从而突出福克纳本人忘记过去,立足现在,憧憬未来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