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9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同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正在进入积极探索的阶段,而阅读教学则是实现整合的难点所在,其中建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自主阅读教学模式又是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试图通过对"语文自主阅读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阅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潜夫论》作为东汉重要的思想史著作,流传年代绵邈。从历代古籍的相关引文与今所见版本相对照,可以辑出《潜夫论》原文10余条。对这些佚文进行正误,不仅有助于该书的整理,而且能对其明代以前的版本及流传情况作出合理的推测。  相似文献   
3.
李秀敏 《船山学刊》2012,(3):171-175
刘再复先生的红学研究,立足于文本,运用悟证之法,援引中西文学、美学、宗教哲学理论,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揭示《红楼梦》的内涵,这既是对红学研究前贤开创的红学研究脉络新延伸,也是对红学研究传统的一次新的学术重建,从而拓展红学研究的新路径,建构红学研究的新格局。本文兹就其研究著述加以梳理与评估,既可凸显其红学研究的贡献与现实意义,亦可通过指其谬误为红学研究者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宗教角度对元杂剧中神仙道化剧的度脱模式作了探讨,认为神仙道化剧中有三大类度脱模式:利用死亡的恐怖劝诱被度脱者入道的度脱模式;利用幻术展示时光迅疾、生命短促的度脱模式;乞食的度脱模式。神仙道化剧的度脱模式与全真教密切相关。神仙道化剧形成了一种颠仙传统,对中国宗教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岳信仰的人类学分析——以山西蒲县地区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归属于国家正统祀典活动的东岳信仰,在扩布的过程中,由国家正统祀典向地方转化,并逐渐演变为地方社会的祭祀系统,享受民间祭祀,从而揭示出东岳信仰在大传统和小传统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7.
"比兴"是我国古代诗学批评中一个重要而多歧的范畴。汉代经学家论"比兴"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在郑玄那里,譬喻而兼美刺乃是"比兴"的意义所在。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一方面受毛、郑的影响,肯定了"兴"负载的"刺过讥失"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更从情理之异、隐显之别来区分"比"、"兴",从而凸显了"比"、"兴"本身的美学意味。这两种观念的夹杂和歧出,实际反映出毛、郑诗说的深广影响与南朝文学摆脱政教约束而独立的倾向之间的冲突。由此,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强调教化功能的"比兴"说与强调美感意义和艺术效果的"比兴说"乃呈现出双水分流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潜夫论》作为东汉重要的思想史著作,流传年代绵邈.从历代古籍的相关引文与今所见版本相对照,可以辑出《潜夫论》原文10余条.对这些佚文进行正误,不仅有助于该书的整理,而且能对其明代以前的版本及流传情况作出合理的推测.  相似文献   
9.
李晓敏 《九江学院学报》2008,27(5):11-13,17
在陶渊明研究中,《形影神》一诗的主旨问题争论较大。已故治陶学者逯钦立先生就此诗分析并主张其为陶渊明反佛之力作。笔者详析逯文并结合陶集加以辩证,认为《形影神》诗实为陶渊明所作之自我精神剖析,逯说有牵强之嫌。诗人通过对自身几种思想的审视,最终以“自然”之说释惑,达到一种“委运任化”的高超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李新宇 《晋阳学刊》2008,(1):119-122
元代祝尧的《古赋辨体》是赋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点,祝尧有感于前代辞赋创作“情感缺失”的弊端,提出了“以情为主”的赋学思想。在此基础上,他并不偏废“理”的作用,而是强调“以理辅情”并达到“情理兼胜”。而且,他也顾及到辞赋作品的文学性,系统辨析“情”、“理”、“辞”三者的关系。可以说,这是对辞赋“情感”理论的一次总结,并成为元、明、清三代讨论最多的赋学理论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