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咒语现象是《麦克白》整出戏剧极富魅力的表现元素。它既为剧本奠定了一种神秘而阴森的基调,同时确定全局总纲,为剧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咒语与主人公的性格、行为以及内心活动、命运走向息息相关,并最终导致麦克白命运悲剧的发生。集众恶于一身的女巫是咒语现象的主体,艰深晦涩、言辞激烈的诗体是咒语的具体表现形式,咒语的预言性质笼罩全篇,影响着人物的内心恶念,推动剧情发展,成为贯穿全剧始终的主题线索。  相似文献   
2.
《花间集》是中国词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在西方世界,首先对《花间集》(Among the Flowers:the Hua-chien Chi)进行全本英译尝试的是美国汉学家傅恩。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花间集》全译本。美国汉学家傅恩的深厚汉学学术背景直接体现在译本的体例之中。她的翻译策略以传递词体特征为指归,以中国文化的传译为目的。30余年来,傅恩《花间集》译本流传至全球四大洲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经典译著之一。  相似文献   
3.
《日本概况》课程是日语本科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通过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日本国概况,让学生对日本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冠婚嫁娶习俗以及国民性等各方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目前现行的《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现状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尝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改革。  相似文献   
4.
5.
象似性的发展为诗歌的可译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象似性认为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可据的。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文学语言中,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本文以李清照诗词翻译为例,运用象似性的一些典型原则探讨象似性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认为象似性凸显形式在诗词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达到"形美"和"意美"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6.
徐静 《学术论坛》2012,(6):197-200
《金色笔记》是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一部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通过隐喻手法的应用,将小说的主题深刻地表达出来。文章主要是从意象隐喻入手来解读小说,重点从小说中出现的"推石头上山"、"笼子里的老虎"以及有关"水"的意象隐喻来分析和深化主题,以此来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小说主题表达和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模态中,还存在于图像、声音和动作等模态中。Charles Forceville开创了多模态隐喻研究,拓展了概念隐喻的研究领域,推动了概念隐喻理论体系的发展。多模态隐喻是一种利用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模态之间的互动表达隐喻意义的概念隐喻。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禁烟公益广告的语类特点,探讨禁烟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及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  相似文献   
8.
美英报刊文章不仅是学习英语语言的重要教材,更是中国学生了解西方世界的重要窗口,美英报刊教材是满足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与拓展视野需求的重要渠道。以《美英报刊文章阅读》教材的编辑为例,分析教材编写的特点,提出了美英报刊教材编纂5大原则——注重读者反映,注重批判性意思分析的理论指导,注重跨文化意思培养,时效性与周期性的平衡,以及成为文化教学的依托。  相似文献   
9.
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手段和策略,从而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达到交际目的。该理论为语言的理解和诠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英汉习语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成语、谚语等习语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顺应论指导下习语翻译及其策略选择,从而阐释顺应论在习语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是一种强调读者地位与作用的美学理论,在解读与赏析文本中可以拓宽研究的视角,更深层面地挖掘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基于接受美学视域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李尔王》的叙事话语与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从作品情节、人物命运、叙事语言、叙事风格、意象、宗教色彩等方面力求突破文本限制与障碍,以期让独具魅力的经典作品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