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4):93-98
华裔美国诗歌反映了中美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亚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立阳与宋凯西是当代华裔美国诗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在美国非常畅销,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多部作品入选美国著名诗选与文集。李宋二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有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在创作主题的选择上也有相似之处,其诗歌创作主题通过时间的消解,来反映华裔族群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变化,这种基于身份转换的落差使得他们的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得到美国主流文坛的青睐。  相似文献   
2.
当代翻译活动已经不再个人化的行为或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和电脑的普及,翻译活动从一个人发展到一个群体,从单打独斗到团结合作,从个人兴趣到职业化;并且,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主流翻译作品从文学翻译领域抽身,应用型文本,如旅游、科技、铁路、环境、法律等领域的文本成为当今翻译市场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原因,古代朝鲜的诗歌创作一直深受中国古诗的影响。而同为封建社会的独特群体中的成员的唐代名妓薛涛和朝鲜李朝时期的艺妓黄真伊,由于相似的生活环境与命运,其诗歌创作拥有许多共性。文章即是讨论这两位女性所创作的诗歌的共性。  相似文献   
4.
流传学是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在流传学的交叉式影响研究模式中,我们所说的接受者并不总是终点,有些时候也会反过来影响原来的放送者。在研究一位作家对外的影响时,也回避免不了要讨论他作为接受者对外吸收了什么。从广义的文学角度来看,华裔导演李安的电影在美国大获成功是即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东西两种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受李安电影创作,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东方文化观和西方文化观的差异与冲突,更看到了二者相互影响与融合而创造出的完美电影。  相似文献   
5.
W.S.默温被公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中新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怪诞的意象、凌乱破碎的句法及篇章结构以及诗人独特的诗歌风格令不少读者望而却步.事实上,默温的诗歌风格并非从一开始便呈现后现代特点,他的诗歌在1952-1970年由前期向中期的过渡中,经历了一段由形式化、经典化走向自由化、开放式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对译者来说其翻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具有共性与个性,从而形成了翻译的可译性限度。本文根据包惠南先生的分类,从语言与文化的不同层面探讨霍译本《红楼梦》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综观其文学成就,我们不难发现,其诗歌、戏剧和小说的创作大大受益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同时他的创作也促进了其翻译水平的提高.在翻译与创作两者间相互影响下,郭沫若在翻译和创作上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俗语的文化意象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大卫·霍克斯英译《红楼梦》文本中俗语所含蕴文化意象的英译.霍克斯从特定翻译目的出发,遵循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灵活运用多种具体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策略兼容并蓄,应对错综复杂的“文化意象错位”现象,为汉语俗语英译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性批评理路.  相似文献   
9.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聚焦少数族裔主人公青少年时期的迷茫、顿悟与成长,以身份政治、性别问题、少数族裔文化等内容为核心,是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形势演变和少数族裔作家离散身份凸显,21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呈现新特征,在叙事结构、人物刻画及成长主题等方面发生关键变化:小说时空叙事外延扩大;主人公自愈能力增强,成人仪式更具隐喻和族裔特色;成长主题更具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教化意义。这些新特征,对理解美国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继忠于1983年受邀至美国讲授《论语》,在此后近20年去国离乡的日子里黄继忠相继翻译了《论语》《道德经》等中文典籍。透过其《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到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以及作为华人译者的黄继忠在其译本中坚持选择“直译”翻译策略的原因。文章尝试从文化身份建构视角探讨离散经历对黄继忠《论语》英译本形成的影响:基于海外华人译者共有的离散经历,黄继忠译本呈现出华人译者译本的共性因子;其次,从黄继忠个人文化身份诉求出发,探讨“直译”翻译策略所带来的个性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