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0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5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0篇
人口学   106篇
丛书文集   1200篇
理论方法论   143篇
综合类   1690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408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246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在19世纪后半叶经历了一次"右转弯",即从"左翼"民族主义向"右翼"民族主义过渡。事实上,这种过渡不在于"左翼"民族主义的急流勇退和"右翼"民族主义的狂飙突进,而在于"左"、"右"两翼先后垄断民族主义话语。在这一蜕变过程中,"左"、"右"两翼都保留了各自的民族主义传统,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实现了"神圣联合"。  相似文献   
72.
成珞 《世界民族》2003,(4):72-76
古代 ,在广袤的欧亚大草原上活跃着许多剽悍的骑马的民族 ,他们来自东方 ,能征善战 ,一路向西挺进 ,侵扰农耕民族 ,抢劫财富 ,占领土地 ;他们之间也互相征战 ,争夺水草丰美的草场、财富和霸权。这些民族中最大的、分布范围最广的就是斯基泰人 (Scythian)。斯基泰人 ,又译作西徐亚人或是斯奇提亚人 ,这是希腊人对他们的称呼 ,而他们根据国王的名字自称为斯科洛托伊人 (Skythai)。在大约公元前两千纪早期 ,他们就已定居在欧亚大草原中部的北方 ,公元前 8世纪末开始向西迁徙 ,进入小亚细亚半岛。他们参与了亚述、米底的争霸 ,因而从公元前 7世…  相似文献   
73.
孟涛在《法学的性质:技术、科学或哲学?》一文中指出,中国法学目前只是停留在技术化的第一步,离真正的技术化还有很长的路;社科法学有助于了解中国法律实施的真实状况,有很大的扩展领域和发展空间;法律本身是否合理,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特别是要进行古今中外思想上的深层次对话。鲁楠则从比较法视野进行反思,眼下的中国法学流派之争究竟在争论什么?宋旭光则试图从流派之争的背后问题出发,明晰法理学学科性质并探寻法理学研究的进路。杨天江则告诫自然法理论研究者,出于对自然法理论研究尚未迈过初级阶段的原因,不仅不应介入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争,还应主动避免被迫的卷入。刘振宇对自然法之是否介入当下的学派之争则持另一种观点,现有流派都不足以将带有政治因子甚至于以政治话语为主的泛法律信息转化为法律话语,而自然法理论则可,从而推动形成中国法理学第三种智识。黄涛从古典法学的视角相对超然的审视流派之争,即认为需要适度地超越一种经验性的考察法律现象的方法,探寻人类应过什么样的法律生活,建构何种法律世界,以找到真正支撑规范生活的内在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74.
作为自源文字的汉字保留并发展了起源时所具有的一些属性,如宗教、美学和符号属性,汉字直接与人和大自然构成浑然天成的互文空间,彰显并巩固了华夏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天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75.
论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出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本质的人”,出发点是“现实的人”。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的区分,标志了马克思思维方式的彻底变革,为马克思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它对我们深化理解马克思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6.
朱志荣  许醴 《学术界》2007,(5):300-301
陈育德教授的《灵心妙悟--艺术通感论》耗费十余年的心血,对艺术通感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以"心统五觉,六根互用"为基点,认为"艺术是向人的全部感觉开放的",突破了将通感界定为五官感觉之间的挪移和沟通的流行看法,并将之区分为"感觉挪移"、"表象叠加"、"意象互通"三种类型,对通感进行了心理结构分析.书中立足于中国传统的通感思想资源和艺术实践,在中西融通、综合比较中建构了中国特色的艺术通感理论.  相似文献   
77.
在确立统治思想过程中,韩非认为治国之道不可兼任杂反之学.既然不可兼任,就必然出现独尊一家的形态.统治思想层面上独尊的必要性需要来自天道和人道层面的依据.韩非以矛盾说揭示了两难困境.论证了一尊的必要性,解决了天道上的"为什么要独尊"的问题,人道方面"为什么要法家独尊"的依据则是韩非提出的以人性自私论与人性不改易论为内容的单一人性论.韩非的理论努力为后来的黄老和董仲舒的进一步工作提供了前鉴.  相似文献   
78.
文化认知:价值冲突与认知模式——以"愚公移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知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二语习得中,不同的文化认知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本文以愚公移山为例,展示了中西两种不同价值观对这则寓言的理解,并试图用认知模式来解决文化冲突,促进学习者的二语文化习得.  相似文献   
79.
在“世界的祛魅”中,如何返回魅的世界,是现代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应该从中国传统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具有丰富的诗歌智慧与美感经验,可以为我们重新激活,使现代人有所受用  相似文献   
80.
王瑞 《江淮论坛》2009,(1):145-151
《庄子》在“离形去知”的口号下坚持这样的观点,即身体是人在世的基础之维,身体与外物、自然直接相关,并与之有着类似的属性。然而身体中的物性在智虑思维的作用下有变异为物欲的可能,身体应在顺物而无容私的状态下与物相接,这是人在有限性的身体中投向无限过程的契机。身体中本然具有的机制使其与“天”有着相通的可能,故应“乘身”而“藏形于天”,道在身-心的统一体中得以展现。因此若将身体置入对身体的认识以及超越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则可以理解在《庄子》哲学中并存着的“堕肢体、黜聪明”与“形全精复”的看似矛盾的主张。这一内在思路可以概括为由观而知身,知身以乘身,乘身以化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