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290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580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沟通自然和自由的鸿沟,使至善在自然中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康德凸显了人的情感的作用,并把《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对知性的系统统一性原则赋予了反思判断力。在人的情感中,康德为合目的性的先天原则找到了来源,目的性原则在批判哲学中有了独特的位置。康德以艺术的概念连接审美判断和目的判断,解决了目的论运用于自然的合法性问题,从而说明:我们是以艺术的眼光看待自然,自然具有实现至善的可能性,其终极目的是至善,我们需要一个上帝。  相似文献   
52.
伦理道德问题乃当前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从个体化视角切入,利用江苏省2013年问卷调查数据,描述了个体化进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个体化倾向的分布、类别、阶层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已逐渐把个体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但家庭依然在个体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减缩社会底层比例都有利于消减"无公德"的个人主义,促进负责任的个体主义和"利他个体主义"。  相似文献   
53.
目前国内外伦理实证研究已呈蔓延之势,但学界尚未对伦理实证方法进行系统讨论,对伦理实证方法理论探讨缺场的结果是具体伦理实证研究的混乱。在对具体伦理实证方法探究前,首先有必要对方法的方法也即为具体研究方法奠基的方法论基础进行思考。本文旨在对伦理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进行研究,具体从伦理实证研究的正当性辩护、伦理实证研究的合法性探寻、伦理实证研究的独特性价值、伦理实证研究的合理性讨论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4.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与文化批判理论,隐含着一个文化研究领域的"法兰克福命题",即媒介对文化单向控制,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合法化的工具。但是,在媒介技术不断变革的现实图景中,文化传递与信息方式的变化动摇了媒介控制的基础,使文化治理成为可能。文化治理的任务在于构建资本逻辑、政治逻辑与文化逻辑的共识机制,克服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实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向共生,以合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为一体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机制回应"法兰克福命题"。  相似文献   
55.
来自社会公益组织或个人的无偿资助是推动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安迪·沃霍尔视觉艺术基金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对美国视觉艺术发展和研究的扶持。他们对艺术的资助涉及艺术活动、艺术研究、艺术机构以及艺术家的资助等许多方面,他们专业化、高效率、全方位、多层次的资助体系对美国视觉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的艺术资助机制对我国正在发展的艺术资助事业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6.
人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对人的生存困境的理论疏解,既要基于现实语境,更要进行深层次的历史文化省思。依托对比分析方法,深入考察从中西文化发展的历史源头,比较孔子"仁"与柏拉图"善"的价值诉求,明晰二者存在的实质差异,从中获悉当代中国社会人的生存困境之历史文化理据,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提供可借鉴的思维径路,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7.
高月兰 《齐鲁学刊》2008,2(1):75-79
"主体"是西方文化的中心范畴和重要发展线索。随着古希腊文明的不断发展,沉没于自然之中的主体意识开始萌芽和逐渐凸显。近代哲学通过对人的理性的弘扬,确定了人的主体地位,使"人"取代与颠覆了中世纪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然而,随着人的主体性的不断强化和无限膨胀,主体不断暴露出的缺失与弊端造成了人类生存的现实困境,为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埋下了危机的祸根。现代主体的困境成为后现代哲学的生长点,在后现代哲学的批判、匡正和消解中,主体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和地位,由凯旋走向黄昏。  相似文献   
58.
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整体呈现出一派承继马克思的基本话语主题"接着讲"的景象,思想家们立基于对马克思文本的深度耕犁,秉承马克思的基本话语主题,力图实现全面"回归"马克思的原初叙事.但显而易见,他们的"回归"其实是一种假象,这种"回归"的背后是通过多种形态各异的解读方式,对马克思的辩证法、实践观、权力话语、生产范式和人的自由与解放进行全面解构和重新诠释,并嫁接入各种现代思潮,以此来完成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因而他们的叙事话语的言说更侧重于对马克思的重构,立足于"自己讲".  相似文献   
59.
《肇论》这部文辞优美、思想深邃的佛教哲学著作是印度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肇论》所使用的语言概念、表达形式以及思想内容都深受老庄和魏晋玄学的影响,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肇论》准确地领会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理论,并以“刹那存在论”为基础,论证了“动静未始异”和“物不迁”的佛教动静观;《肇论》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了印度大乘中观的“假有性空”、“非有非无”的缘起思想,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的有无之辩,在中国哲学史和佛学史上形成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佛教本体论体系,从而开创了中国哲学和佛学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0.
孙迎联 《天府新论》2006,31(3):25-29
“道德自我”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屡屡被一些研究哲学和社会文化的思想家提出并加以特别的突出和强调。然而,当深入到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去,就会发现,人们更多的是把道德自我作为一种价值理想,甚至赋予了它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而对道德自我在现实活动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