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9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21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31.
尽管很好地刻画了转型期间的劳动力流动,但二元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仍存在明显差异。一系列特征化事实表明,在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二分法之外,现代农业正日益成为新的部门并与前两者共同形成中国的三元结构。转型便是由三元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三元结构的出现非但没有延长中国整体转型进程,反而因为农业比较收益率的提高缩短了实现转型所需的时间。然而受制度等的限制,现代农业部门在规模、信贷、组织和人才等方面面临多重困境。为推动转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一体化,以农业的全面现代化确保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332.
年猛  王垚 《统计研究》2023,(5):78-89
本文估计了迁移成本降低对我国宏观总产出和劳动者个体收入的影响,并考虑了劳动者选择效应及人力资本空间异质性。估计结果显示:当迁移成本降至0时,我国宏观总产出将提升18.41%;基于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影响,各区域劳动者工资变化幅度在-19.4%到16.5%之间,83.7%区域范围的劳动者工资受益于迁移成本降低,16.3%区域范围的劳动者工资会受损,总体来看收入越低的区域劳动者受益越多,部分高收入区域劳动者工资可能会受损。此外,如果忽视选择效应会低估迁移成本降低对总产出的影响。尽管自由迁移不会对每个区域劳动者收入产生正的收益,但从宏观层面来看,劳动力自由迁移有助于提升整体经济的产出并缩小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力度降低迁移成本、鼓励劳动力自由迁移,有利于稳定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延续我国经济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333.
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美好生活向往息息相关,人口老龄化战略背景下,客观认识并积极应对生活方式变化对老年福利的影响尤显重要。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文章通过对北京地区778位老年个体调研数据,并借助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探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当老年人“被迫”减少外出次数甚至变为居家不出时,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显著降低了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但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能够缓解上述不利影响:当个体感受到更高水平社会支持时,更倾向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生活方式变化对主观福利的负面影响将减弱,反之亦然。因此,提高老年群体主观福利状况需与积极老龄化战略相结合,在制定并完善突发事件中针对老年群体社会支持体系的同时也需要鼓励个体积极参与,形成外在社会支持与个体积极应对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34.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村民参与村治事务不足并同时存在积极与消极两种矛盾性的行动态度。分析认为,村民两种矛盾性的行动态度其实遵循统一的行动逻辑:利益最大化逻辑、合法性逻辑和道义性逻辑。这三种逻辑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村民与村治组织之间形成了“强管理-弱互动”的关系结构。这种呈锁定状态的关系结构不利于农村治理制度的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村民对基层治理组织信任的维系,也导致村民在村治当中参与不足。为破解困境,需要从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障村民合法财产和相关利益,用发展的眼光持续推进农村治理改革。  相似文献   
335.
冯兴元  孟冰 《学术界》2023,(10):101-113
企业家是市场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经济主体。但是主流经济学受高度形式化的约束,一般不涉及对企业家理论的分析。在企业家理论的总体演化过程中,坎蒂隆、奈特和奥地利学派有着重要的贡献。经济科学自坎蒂隆以降,重视从功能视角看企业家的特点和作用,围绕企业家如何看待经济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什么是不同于其他经济主体特点的纯粹企业家元素、什么是利润的来源等问题来展开分析。不同学者视角互异的观点丰富和推进了企业家理论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企业家的特点与作用的理解,同时为进一步发展企业家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36.
从城乡关系变迁视角审视农村老龄形势的变化历程,可以发现,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呈现出的农村养老困境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一个缩影,问题源于城乡关系变迁过程中农村传统养老组织功能式微,但新的替代性组织形态尚未形成,因而在转型期出现了“组织真空”,致使农村老龄化及其应对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在现实背景下,不论是发展农村互助养老,还是推动县域养老体系建设,其前提是要形成农村养老的组织化条件,而推动这一条件的形成需要组织重建。现有的实践探索路径表明,要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化解由“组织真空”引发的农村养老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契合农村实践逻辑,根据不同类型农村的现实条件来推动组织重建,使之得以承接和利用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下乡资源,有效助力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337.
农业生态化转型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主动适应和主动式保护,通过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质量的升级及发展效益的提高。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为例,分析西部地区农业生态化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近年来在农业生态化转型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农业生态化转型中的有益经验,提出逐步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支持制度、进一步推动小农户生态化转型、建立与农业生态化发展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在农业生态化转型中注重系统化思维等方面的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338.
杜鑫 《学术界》2023,(2):160-173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高企的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近年来已经出现了积极的改善趋势,绝对收入差距增长速度大为降低,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开始下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源于工资性收入差距,后者目前占全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将近80%,而城乡居民人力资本差异与非农就业率差异是导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缺乏市场价值较高的财产使得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不断增长,目前其占全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接近20%。21世纪以来,政府同时扩大了对城乡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目前其占全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大约为15%。经营性收入虽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其贡献度却逐年下降,目前仅有-10%左右。预测结果表明,在保持现有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速度不变的条件下,中国有望逐步实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各个阶段目标,最终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此,需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农村转移支付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39.
文章以2017—2021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五批共36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研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示范区空间分布具有非均衡性特征;在省域层面,浙江的示范区最多,福建次之;在经济区层面,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南和南部沿海四大经济区;从三大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占比最高。(2)就空间密度而言,示范区呈现由以上海、江苏、浙江为核心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且具有显著的经向地带性差异。(3)示范区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冷热点区存在显著的面状分布特征。(4)对外开放程度和人均人力资本负向影响示范区分布,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和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则对其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40.
均衡城市化是指生产要素及政府公共资源在满足经济效率与社会平等要求基础上的空间配置合理化过程,特别是指人口在城、镇与乡之间布局的合理化过程。以往把人口布局划分为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空间资源配置理论忽视了市镇与人口半稠密区的发展,不利于科学认识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中国均衡城市化的短板是市镇与人口半稠密区的发展不充分,表现为建制镇建设明显滞后及农户就近兼业困难。补足中国均衡城市化的短板需要坚定支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系统调整国家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