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8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91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价值观作为当地居民思想观念的直接反应,不仅能映射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在民族地区的深入及内化状况,还能从另一方面彰显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在当前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历史节点下,民族地区新、旧价值观相互交错混溶,其传承与嬗变是民族地区群众实践的思想指针,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以广州增城正果镇的畲族民族地区为分析单位,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大量资料,展现了广州地区畲族居民价值观的多重维度,综合分析了本地区价值观念的历史沿袭及当地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32.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作为"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文化对人地关系的现实切入和共时转换,不仅是"一带一路"境内国土开发的空间展示,而且是"一带一路"境外人化自然的空间拓展。在现实性上,文化国土的空间地域与土地文化的价值意蕴,构成了中华国土文化的空间定位与内涵意旨;国土文化的物态化转换与规划、利用、整治的价值刻写,形塑着土地开发的均衡国土空间;国土开发区位、结构与生产的空间集聚,演绎着文化物化与"一带一路"发展的空间对接。  相似文献   
33.
34.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正义幻相和心灵样态之间的关联做了深刻的揭示和演绎,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对正义幻相和心灵之间的关联亦有精彩的呈现,但是过度的学科分化遮蔽了哲人和诗人所揭示的心灵的完整结构及其诸多表现形态。哲学要想重新获得对于人类心灵的敏感和洞见,就必须充分审视人类心灵的激情部分,在这一点上,处于形上进路和经验进路之间的修辞学进路更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35.
王仕民  陈文婷 《民族学刊》2021,12(9):10-16, 114
象征互动以“符号感知—意义表征—价值认同”的符号表达模式,涵括思想、观念、情感在被转达和阐释的符号形式中具体化的象征展示,指向了符号化导引“主我—客我”“自我—他者”“内化—外化”的情感性链接、利益性联结、价值性衔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家庭”“大花园”“石榴籽”象征表达的符号展演,内蕴共同体的归属、团结、凝聚意识,阐释符号互动的根基性形构、强化性维系、建构性升华,形成与共同体归属、团结、凝聚意识的互动,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情感、利益、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36.
<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提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这是党中央对全体党员的伟大号召,  相似文献   
37.
在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上产生的生命美学,其旨归指向现代社会个体生命的自我救赎。从生存论视域看,西方精神是由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精神所构成的一个张力系统,努斯和逻各斯之间的对立、转化、统一构成了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也展现为西方哲学最深层次的精神结构和冲突。在古希腊一直保持着适当张力的逻各斯和努斯,在希腊时代之后不断遭遇各种思想的破坏、改造甚至阉割,同时也经历着各种哲学派别试图重构恢复二者之间的古老和谐关系的努力。从旨向彼岸世界的神性拯救,到回归此岸的人性觉醒,再到随后形成理性至上,直至主体性黄昏后寄望于生命美学的自我救赎,人的时代境遇与个体生存的审思不断折射出努斯和逻各斯两大精神在西方思想史中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38.
早在前亚里士多德时期西方思想中就有了实践概念,只是到了亚里士多德才形成哲学意义上的实践范畴及实践哲学.实践概念是人类理智在哲学问题域上由追问“世界是什么”向究诘“世界应该怎样”的重大转向,意味着人的反思能力的重大提升.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没有专门的合理性或合理化的学术概念,但马克思哲学强调实践中的主体性品质和主体改变世界的意境,本质上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合理性追求.这种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实践基础上对西方传统哲学关于理性思想尤其是实践理性(西方传统哲学的合理性本质上是“合乎理性”)思想的超越;以实践为核心范畴构建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完备整体性的哲学体系;确立了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关于事物合于客观事实真理(物的尺度)与主体性的主观价值判断(人的尺度)、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的合理的哲学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是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布局,因而具有鲜明的实践哲学意蕴:它在战略构想起点层面把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与人民主观意志的尊重相结合,因而呈现出实践的批判意蕴;在战略实施过程层面把对群众智慧的依靠与改革引擎的发动相结合,因而呈现出实践的主体意蕴和动力意蕴;在战略实现目标层面把对社会效率的追求与公平正义的诉求相结合,因而呈现出实践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40.
既然他者是外在于修辞与语言的,那么在没有将他者纳入存在话语的前提下,列维纳斯如何能够提出绝对他者的伦理概念呢?在诸多质疑者看来,这是列维纳斯无法解决的"悖谬"。对此,利奥塔认为,这只是新黑格尔式的"误读"。利奥塔确立了一种独特的规范性陈述逻辑,它不是与外延性(描述性)陈述相对称的,而是一种"外在于"或"别于"外延性(描述性)的陈述。若将列维纳斯的话语置于外延性陈述逻辑当中,定会走向形式逻辑的悖谬,最终只能产生"误读"。相反,只有将之置于一种"别于"外延性的陈述逻辑当中才能正确理解。据此,利奥塔认为,列维纳斯只是试图通过这种独特的陈述方式来暗示一种与"他者"的不对称关系,进而确立对他者的绝对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