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传统批评家们大都把《欲望号街车》看作女主人公布兰奇的命运悲剧。然而,从读者反应角度解读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不但剧本主角变成男主人公斯坦利,而且整个剧本还呈现出全新的诠释意义,主题从布兰奇的命运悲剧转变成斯坦利的家庭喜剧。读者/观众的阅读空白为新意义的产生提供可能,读者/观众通过情感体验的手段判断自己的道德立场,并最终在感受否定阶段裁决自己的道德倾向。同时,读者反应角度还能映射出田纳西潜意识里对父权制社会的敬畏和对男性主导地位的认同。  相似文献   
52.
根据语言测试理论,本文将口语测试任务的信度细化为喜欢度、紧张度、难度、准确度和一致性5个指标,并通过实证研究,在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测量了11种常见的口语测试任务的信度差异。研究证明各任务的得分与学生的喜欢度、自我评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呈显著相关,而与任务的难度和执行任务的紧张度不相关;教师给分与学生自我评估信度显著相关,而机考和面试两种形式测试任务间的信度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可为完善口语测试任务设计及推动英语口语教学的改革提供有统计数字支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3.
凯特.肖班的《觉醒》一直以来都被誉为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位富商之妻——艾德娜苦苦寻求精神解放和性解放的心历路程。小说展示了女性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女性更接近大自然,更具有与自然沟通的并在精神上与之融为一体的天赋。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运用大海、小鸟这两个重复意象来解读生活在男权社会里的艾德娜慢慢觉醒并从大自然的启迪中获得精神重生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54.
2000-2013年,二语写作评估反馈研究论文的总数量逐年递增,以定量、定性研究为主的实证性研究在缓慢上升,以经验式、总结式为主的非实证性研究的论文仍占多数;二语写作评估反馈研究开始借鉴多媒体技术、语料库等现代教学手段;研究内容上涵盖二语写作中的自我评估、教师反馈、同伴互评、计算机辅助评估、多级评估模式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55.
以葛浩文英译本《红高粱家族》为基础,建立山东高密方言翻译语料库,探讨方言翻译中存在的失准和不充分现象,从语言学维度分析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之间的关系,结合文化语境因素,以更好地体现方言翻译的准确性及文化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56.
卢明玉 《河北学刊》2012,32(3):157-161
《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由林乐知、任廷旭编译,上海华美书局1903年印行,这部译著较早引介妇女解放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妇女的解放进程。其首卷中登录了林乐知序文、龚心铭序文、任廷旭序文、范袆书后,末卷登载了龚心铭的跋。《万国公报》除了登载上述序言、书后和跋以外,还登录了龚心铭《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再跋》。对同为龚心铭所作的一序两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龚前后行文的不同、他所作的调整以及这背后的原因。而对《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六篇序跋的比较分析,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窥见以上四位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作者对同一文本及相关问题的不同立场和观点,进而反映出晚清华人、西教士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不同侧重和规避。  相似文献   
57.
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大脑与语言关系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根据神经语言学的理论,通过实证研究,重点考察大脑思维倾向与翻译行为的相关性,证明了译者大脑右半球思维倾向对翻译能力的影响度和重要性,可为改进和提高翻译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语用学之所以未能解释欺骗性话语是社会交往的必然要求,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真理观无法涵盖非真理。本文论证欺骗性话语拥有自身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而非寄生在真实话语之上;并认为分析欺骗性话语更为切实可行的路径必须是从话语中解蔽真相而不是简单的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59.
随着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兴起,科技异化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通过一个科学家制造怪物的冒险经历和由此遭受的悲剧命运,反映出当时英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进程,并深刻反思科技异化给人类带来的恶果。以科技异化为理论依据剖析小说同名主人公弗兰肯斯坦疯狂追逐科技、狂妄模仿上帝造人和最终幡然悔悟的人生历程,借以诠释一个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悲剧并警示放纵科技野心可能给人类带来无妄之灾。  相似文献   
60.
本文参照<伊利亚特>和<左传>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文本,通过对比二者对于古代战争的记载,阐释了中西方古代战争在战争过程、使用武器等方面的若干相似点,并深入分析了二者战争背后的文化渊源和思想观念上的根本差异,揭示了古希腊战争文化的奴隶制时代烙印,以及春秋时期楚国战争文化从奴隶制向封建制时代转变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