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03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451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张军  梁葆莉 《兰州学刊》2007,9(1):140-142
本文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金瓶梅》和《红楼梦》在遵守传统叙事格局基础上所取得的一些突破,特别是对传统拟书场格局和章回小说体制的突破.  相似文献   
62.
过常宝 《学术界》2005,(3):69-76
社会意识形态发展,要求原始的巫觋成为一个专业集团。他们为此开始记诵世系、族谱等,并使祭祀仪式变得更加精致、繁杂,这使得历史意识和礼仪知识能以“旧典”的形式传承,并成为他们职业性存在的依据。甲骨文字的出现是由巫而史的一个重要的契机和前提。史官的职责就是记录祭祀过程和保存卜辞文献,见证祭祀过程,并渐渐进入祭祀的核心。史官最初的意义,首先是依据历史合理性和把握历史的技术,以保证巫觋的职业化,其次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阐释而进入现实阐释,从而获得一种世俗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63.
在近代中国著作权观念的发生问题上一直存在"本土资源说"和"外来影响说"两种意见,本文论证了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和不足之处,并运用"历史-阐释"模式重新对中国著作权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指出近代中国著作权观念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著作权保护的历史资源在西学刺激之下重新激活和阐释的结果.  相似文献   
64.
文学及文化讲座在北京极为活跃地存在着,它有机地成为北京广大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对北京文化生态的形成、文化品格的定位以及北京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但近年来,文学及文化讲座的日益增多及其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也值得重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65.
现在大家都很关注文学理论的学科界限问题 ,从表面看这仅仅是研究范围或研究对象的事情 ,但实际上却暗含着这个学科的合法性危机 ,因为一个学科如果连研究对象都成了有待讨论的问题 ,这个学科肯定是遇到了麻烦。那么文学理论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还需要不需要文学理论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1 关于文学理论合法性问题的争论本身。历来文学理论都是关于文学现象的理论阐述和概括 ,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 ,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日益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地位 ,文学被边缘化了。即使是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66.
张晓梅 《东岳论丛》2006,27(1):57-59
叶嘉莹在对《人间词话》的批评中指出中国诗学缺乏科学性,呼吁建立西方式的概念界定清晰、体系精严宏大的中国诗学理论体系。实际上,中国本土和外来的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转换、融合和提升是我们一直追问并将继续面对的问题。如果将古代文论研究大概分为“民族的”、“科学的”和“阐释的”三种理论态度,我们认为,“阐释的”态度是比较恰切的。借助“西风”之力吹落古代文论这棵“碧树”上的残枝败叶,革除主观印象式批评的缺陷,保留重感发体验的传统,延续曾一度中断的民族精神的血脉,使我们的文论研究获得生生不已的力量,是我们借鉴西方文论的目的,是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67.
包装是消费社会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因而可以以"包装"现象作为切入口,研究传统文化在消费社会中的状态和意义.传统文化正是包装中无限延伸出的所指中的重要的一部分,由此,传统文化在消费社会中一方面被解构、被遮蔽,另一方面又生成着被彰显的契机.对于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我们要有信心,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68.
由于历史、现实、文化上的多种原因,以中国历史为舞台背景、以中国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当代日本文学中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半个多世纪来先后出现了五代作家,形成了显著的梯队结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取材上偏重于中国古代史而相对忽略近现代史,总体倾向是褒扬中国历史文化,在审美形态上有尊重历史与疏离历史、求真实与求幻美两种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69.
陈莉 《唐都学刊》2006,22(3):62-66
意象批评是指我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一种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模式以介于具体艺术形象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意象来表达批评观念。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意象批评理论给读者的印象是意象融感性形象与抽象概念于一体,既有抽象的理论概括,又蕴含着理论家生命体验的痕迹,使理论的构建彰显出生命的色彩,充满灵动之气,引起读者对生活和生命无限的感慨。生命之树常青,理论并不总是灰色的。  相似文献   
70.
左汉林 《唐都学刊》2007,23(1):15-19
在唐代,献诗大略可分为两种,一种具有讽谏性质,另一种则是歌功颂德之作。有官职的人献诗为依例上奏,无官职的人要投匦上奏。人们热衷于献诗,是因为通过献诗可以得官或得到高名。边将献乐往往选取或截取当时著名诗人的诗作作为歌词,其歌词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而献诗则是诗人一时之作,歌颂之作较多,文学性往往很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