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263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533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意象的再现是汉诗英译的重点。纯名词意象组合诗句的翻译又是意象翻译中的难点。通过对典型的地名词意象组合诗句翻译范例的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纯名词意象组合诗句的翻译不能是简单的名词排列,它要求译者通过主体问性的介入对并置的意象进行解构,揭示出并置意象下隐藏的动态关联性。再依据英语语言特点进行重构,使之符舍英语读者的审荧习惯和要求,达到再现与原作意境。神似”的效果,这样的译作才是上秉之作。  相似文献   
52.
方铭  张鹤 《云梦学刊》2008,29(5):45-51
2007年的楚辞研究成果丰硕,并且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发展.对楚辞研究史及作品的研究,关于屈原的身世、思想、人格的分析、研究与探讨,都是研究重点.立足于出土文献、文化人格等的研究角度,也越来越得到学者的关注和认同.  相似文献   
53.
陈光 《社科纵横》2023,(1):106-113
“学以求心得”是章学诚构建学术价值观的理论观念,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学者选择治学之路的价值标准,以“性情论”为主;其二是学者治学方法的价值判断,肯定学者会心独得的学术价值。章学诚吸收宋儒,尤其是朱子、陆、王的诸多观点,因此“学以求心得”是宋学与清代汉学经章氏调和后的理论融合的产物。它在价值观层面对清代汉学提出了挑战,亦丰富了清代儒学的学术价值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学以求心得”学术观念的提出,体现出章氏“不趋于时风”的学术追求与“不耽于毁誉”的学术勇气。  相似文献   
54.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化的确立,价值主体和价值取向也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时代迫切要求建立起适应其发展的师德建设机制,以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个人二者在师德建设上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教师师德建设的自觉性,以实现学校与教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师德建设模式。建立互动式师德建设机制是符合教育自身规律和道德建设规律的。互动式师德建设内容包括师德认识、师德内涵认识、师德实践和师德评价互动。但在建构互动式师德机制过程中应注意发挥高校在师德建设上的主导性,重视师德建设的规范性和师德公约。  相似文献   
55.
分别对汉语中以句首”有”字结构为例的存在量限式和以周遍性主语句为例的全称量限式进行逻辑语义的分析,以调查统计为基础探讨汉语歧义量化句的问题。在最后部分对汉语歧义量化句在Prolog语言的环境下做了个案的语义自动分析的实现。  相似文献   
56.
就英国大学而言,其艺术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变革,与英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变革基本同步。大致看来,英国大学艺术教育和变革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长期徘徊;大众化阶段的小步前进和大众化后期以及进入普及阶段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57.
作为小说话语中一种颇具特色的表现模式,自由间接引语自19世纪末被语言学家们发现以来,一直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针对这一话语形式的含混和复杂性,批评家们从语言学、小说文体学、经典和后经典叙述学以及文化研究等方面对它进行了研究.这使得人们在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话语模式的同时,也极大地开阔了研究视野.针对上述几个方面对这一话语模式所进行的各种研完进行简要评述,进而指出它们在当今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
明代诗文的研究在最近十几年来已呈现出一比较繁荣的局面,改变了明代文学研究中长期以来小说、戏剧独盛,而诗文沉寂的不平衡格局。明代诗文及建立在其上的诗文评不仅是整体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了解其时的思想文化构成、文人心态、社会心理结构等有着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9.
文章首次系统地追溯与刻绘出英美汉学界中西比较文论研究的轨迹,主要将之划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又分疏为比较诗学与比较叙事学两大研究类型。在检索与思考这些历史现象时,文章试图揭示出潜藏在不同比较模式之下的内在视角或“标尺”,进而指出,模式的变化往往受制于一系列在多层次上分布的要素,如中西之间话语权力的对比、西方社会的自反性问题意识、文化观念或学理方法的变迁等,这些要素会以不同的比重影响到比较文论研究前趋的方向。  相似文献   
60.
基于汉语词汇的同一性原则,上古时期汉语"败"应该是两个词,即"败1"和"败2"。清声母的"败1"表他动,句法表现为"NP1(施事)+败1+NP2";浊声母的"败2"表自动,句法表现为"NP(当事)+败2",二者具有不同的语义结构。随着语言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转换,部分"败1"向"败2"转变,尤其是受事主语句中,演变的结果是"败1"和"败2"融合为一个"败"。这种类型的演变只能对"败"等原来靠清浊别义等语音手段来区分他动和自动的词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