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7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302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队伍,不断提升两者的协同育人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与改进的必然要求,是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手段,是思政课教师个人发展的新举措.在工作中要让协同育人理念入脑入心入行,丰富协同育人方式,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不断促进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72.
中西部地区教育城镇化与城乡教育失衡加剧同步出现,教育资源流动是将二者关联起来的关键变量.在城乡一体化的招生政策下,农村生源获得了向县城流动的机会;农村生源先是在"撤点并校"政策的倒逼下被动向县城流动,被动流动型塑了农民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需求,使生源流动从被动变为主动.生源流动导致县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需要硬件和师资资源的匹配,为此,县级政府加大了在县城学校的硬件投资,并从乡村调配师资.生源流动带动的教育资源流动具有向县城集中的单向流动特征,这造成乡村教育资源的流失和县城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城乡教育差距因此进一步拉大.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应当加强对乡村学校的生源保护.  相似文献   
73.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使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考察了2006—2019年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通过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分析发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民营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底层技术和应用技术的数字化转型都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因此,为充分发挥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引导和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制定相关政策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4.
从“网络数据库程序设计”的作用和特点出发,结合信管专业学生特征,探讨了提升“网络数据库程序设计”教学质量的若干具体途径,指出要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够有效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5.
基于第6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探讨了工会对企业雇员流动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会在降低中国私营企业雇员流动,稳定雇员队伍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如何改进工会运作机制,强化企业与雇员的认同,对于更好地发挥工会的职能,促进企业与雇员双赢,是调整劳资关系中工会组织和企业组织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6.
针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六因素模型,并以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了阐述。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在某一方面所拥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优于竞争对手的一种能力,有效地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应该注意6个方面的因素:确立正确的能力培育方向、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吸收外部知识、构建有效的管理系统、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遵循渐进过程的原则。  相似文献   
77.
运用新历史主义的"客观历史的主体化"、"权力关系"和"颠覆与抑制"等观点研究日裔美国作家约翰·冈田的《不不仔》。说明作者采用文本形式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来讲述日裔社群自己的历史故事,冲破主流文化樊篱,打破沉默,争取权利。旨在重塑作为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的自我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8.
79.
80.
对于礼仪之邦来说,“道德”本不陌生,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先圣昔贤的解悟践履,它融入到了中国人关于人生的理解之中,也将传统的社会和政治都赋予了道德色彩,在“君子”圣贤理想目标的引导下,普通的中国人也在过着一种道德的生活。但近代以来,在社会的巨变和救亡过程中,“民德”却暴露出重要的问题。现基于对传统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观察,从传统政治、治统和儒家的学统三个方面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并借以思考当前社会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