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25篇
理论方法论   102篇
综合类   234篇
统计学   1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关于休闲的研究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休闲是是一种特定的生存状态,或曰特定的生活方式.休闲时,人们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可以自主地选择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享受到惯常生活事务所不能享受到的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等等.文章简要评述了国内外关于休闲的相关研究,并结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生活实际,呼吁加强对休闲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运用2001—2006年的环境监测数据,以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为侧重,分析了省域内环境污染的地域差异性,并从产业结构、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探索污染差异性的形成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3.
探讨商帮概念及发展情况,并从六个方面阐述京商的特征.特别强调,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应建设一种能适应未来需要的新的京商文化.  相似文献   
34.
从经济史角度看,政府、市场、企业和家庭都是配置资源的一种制度安排,在经济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四者的边界和职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中国现代经济史中,政府、市场、企业和家庭的职能和边界伴随着两个方向上的体制调整经历了若干变化.总体上看.计划经济体制方向上的变化,尽管在初期基本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实现了其所承载的历史任务,但后期问题越来越突出.市场经济体制方向上的变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需求,也使中国经济逐步走向正轨.  相似文献   
35.
中国式价格上涨不是通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国际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在这种形势下,已经具有较高开放度的中国经济需要审时度势,格外谨慎从事,不能大意,尤其是不能放松对于恶性通货膨胀的警惕和防备.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高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的存在是以中国的工业化腾飞为根据的.在经济高增长阶段,中国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已经不可抑制地随之普遍上涨.但这种价格上涨的性质是价格调整,是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比价关系的调整,不是恶性的通货膨胀的表现.  相似文献   
36.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且危害较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一般年份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体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 1/6。而农业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因而是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产业,洪涝、干旱、病虫害、风沙、雹灾、低温冻害等均是影响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不利自然条件,是我国农业生产具有较大自然风险的根本原因。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因旱灾受灾面积达1-5亿亩,成灾面积2亿亩,损失粮食200-250亿公斤,受灾人口达200-300万;每年因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1.5亿亩,成灾面积1.2亿亩,粮食损失约100亿公…  相似文献   
37.
分工性分配论:理论发展和现实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典经济学提出“分工能最大增进劳动生产力”和收入分配理论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收入分配的研究虽有不少独到之处,但整体思路上仍沿用功能性或个人性收入分配的分析方法,或是将注意力集中于所谓“生产要素的贡献”,或是仅注意个人之间的分配均等性问题。而分工性分配理论,从分工提高效率并创造收入,收入的分配必须同时注意生产效率和个人公平,分工发展引致分配的多元化,生产要素所有者因履行与分工相联系的产权责任得到收入,以及“公平合作”的收入划分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与功能性和个人性收入分配理论不同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8.
贫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贫困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环境。贫困可以以经济收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指标加以反映,但是一定与环境背景有关,而环境制约下的贫困至少有分散经济、封闭经济、脆弱经济和传统经济四种形态。本文认为,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由此推及贫困地区贫困与环境的恶性循环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环境与贫困的四种互动变化方向。最后,针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39.
一、非均衡的产业结构与财政调节 由于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再生产分化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其中分配和交换只是由生产通向消费的中间过程,生产和消费及其对应关系才是最终的和根本的。这样,供给和需求是国民经济的两大基本力量,产业结构要同时放在供给和需求中考察。合理的产业结构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是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市场供给结构;否则是非均衡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40.
铲除不合理的体制性成本 建立高效快捷的绿色通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行政性高收费、乱收费、乱设卡,属于我国独特的体制性成本,给农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构成了巨大侵害。铲除体制性成本,还利于民,建立名副其实、高效快捷的农产品绿色通道是迄今最薄弱、最迫切、最值得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