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创新主体”生成发明对现行专利制度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人工智能生成发明是否属于可专利主题、发明人主体资格与人工智能生成发明权利归属如何确定、人工智能生成发明专利权保护对公共利益是否可能产生损害等。在客体制度中,人工智能生成发明属于可专利主题,能够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要求,其中在创造性判断中有必要根据人工智能特点适当调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判断标准。在主体制度中,发明人需为“自然人”,在激励理论下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发明的权利归属,需要综合衡量各主体的作用、贡献度以及激励程度来进行确认。在限制制度中,有必要考虑人工智能生成发明专利权保护期的设定、充分公开义务的加强以及防止权利滥用措施。  相似文献   
22.
可持续发展内涵满足需求、消除极限和平等共享、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对世界认识新飞跃、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定位、发展观质变、环境观变化和人口总量与发展目标调整.社会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表现物质资料、人口、生态再生产并举、人类实践方式历史性跃迁、内含深刻的文化自觉.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人口三大高峰、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化困扰、区域发展平衡与共同富裕、信息化与国际竞争激烈、经济大规模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3.
善意取得是民法的一个重要理论,目的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但当标的物是赃物时,法学理论有很大的分歧,从保护第三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参考国外相关的司法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举出不适用善意取得的同时,阐述适用善意取得的必要性,研究赃物善意取得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24.
日本与中国神话的比较——以太阳信仰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日中民族有关太阳的神话进行考察和比较,分析日本与中国西南民族特别是与彝族的有关太阳信仰的异同,探讨中日神话乃至古代文化可能存在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5.
在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案件中,真实性抗辩是媒体最常用也最有力的抗辩事由,但其适用关系到多方面的制度选择与利益平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三方面困境。一是“真实”的标准不一,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差异常常导致证据认定冲突;二是关于“真实”的举证责任分配逻辑混乱;三是合理性误信行为的过错认定标准不明。比较西方相关国家的立法及司法经验,我国真实性抗辩中的“真实标准”应予适当放宽并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同时明确合理性误信行为的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26.
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保障。我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需要大力改进和完善,特别是应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在企业层面,则应建立与其技术创新特色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27.
清代语言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小学家虽弱于理论,但也思及不少语言理论问题,只是未对自身的认识作系统的归纳整理,文章分为九个部分,探讨了清代小学家对以下诸问题的看法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语言文字的起源;语言演变(特别是音变);语言共性;标准语与地方语的关系;汉语汉字与异族语言文字的差异;汉语语法;语言本质,语言与思维;研究对象和领域划分.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中国古代时效的考察,我们发现正是在正律以外各种广义的法律的相互配合,才构成了一项项调整民事生活的具体的法律制度,即中国固有民法并不局限于律典,而是在一个包含多个法律规范系统的层面之中,实施着多种法律渊源综合调整的法律规则方法,形成自己开放性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了解这一点,对目前我国民法典的编纂,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9.
专利侵权诉讼中,一般情况下,法院都会判决停止侵权。但由于专利产品的特殊性,有时停止侵权的判决会对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专利侵权诉讼中认定侵权后不判决停止侵权的判例;从知识产权法理和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判决停止侵权具有合理性,并可通过法律规定进行相应的补偿和救济。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