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3篇
社会学   3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电视民生新闻具有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双重特性,它区别于传统的新闻形式而独树一帜、蓬勃发展.其所在地域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等对其节目形式有着其较大的学术现照价值.本文通过对吉林地域文化的研究,探讨其在民生新闻发展中的重要性问题,并力求探索人文精神在吉林电视民生新闻中的重要角色,并使吉林电视民生新闻具有规范性及地域性的特色,打造精品节目.  相似文献   
12.
丁婷婷 《现代交际》2014,(10):81-8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得到普及和接受,我国社会迎来了电子网络信息时代,同时新闻事业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而作为传统的新闻媒体的主要传播手段的报纸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报界竞争压力加大。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下,报纸业的创新势在必行,而对于报纸版面编辑的创新则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王之杰 《现代交际》2013,(9):73-73,72
作为一部国产爱情喜剧片,《北京遇上西雅图》几乎是以“零差评”的成绩取得了巨大成功,与以往多数爱情片不一样的是,它将爱情与时下许多现实性的问题相结合,从而使影片具有了一定的深度且与众不同的韵味,从而获得了口碑与票房上的双成功。本文将从现实题材、爱情主线、明星效应等几方面来分析影片带给观众的感动,并以此来探寻影片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4.
目前,受众心理学研究的两种主要套路,即对某些文化研究成果的有限发挥或是把一些传播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电影领域再做一次经验主义的练习,造成了这一领域研究实质上的空洞.事实上,有意义的受众心理学研究,应运用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对受众心理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以取代那些普泛的、猜测性的结论.鉴于此,本文将在电影第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电影二次同化问题、观影者在角色认同上的多重性和游移性问题作出新的阐释,以期重构观影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15.
16.
当代吉林女性文学创作立足一方水土,既是当代东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多样化的创作主题彰显着东北文学的魅力,展现着东北辽阔疆域上"吉林映像"的风姿。以吉林女作家金仁顺民族题材小说、王可心"西山系列"小说为切入点,试图从当代吉林女性作家多样化的创作风格中管窥地域文化品格及其创作价值,兼论及吉林省本土作家作品对吉林地方文化传播的反哺。  相似文献   
17.
汉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历史积淀.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是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尤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开展,学习和传播汉语言文化成为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股新潮流.新媒体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触角,为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对接.在新媒体语境下,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新语言文化现象,显示出传播新特征,基于新现象、新特征,结合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才能使汉语言文化更有效地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8.
明代高棅选编《唐诗品汇》,录韦庄诗二十三首。将其与《才调集》《万首唐人绝句》《唐诗鼓吹》《全唐诗》等比勘,发现若干异文,惜前贤时俊多罗列异同而鲜加是非优劣之按断,故文章从其涉及之史地因革、名物制度、文字演变、音韵发展等方面考量,分析异文之间的是非优劣。  相似文献   
19.
<诗经·卫风·考槃>是隐士抒怀明志之作.诗篇具体生动而全面地描绘了隐士的生活情趣,突现其幽独之乐、拔俗之标、坚隐之节,表现出旷达闲适、和乐静穆的情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对后世隐逸文学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身份、角色发生变化,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其政纲政策随之改弦易张,党民关系亦由动员体制转为控制体制。国民党政府以社团整理与管理为突破口和工具,以"软、硬"两种手段实施国家对社会的强力渗透及对民众的广泛监督与控制。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解读这一过程,它既是中国政治由传统到现代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殊图景,亦为国民党执政初期"党国体制"下政权建设的重要一环。受客观环境、自身原因及历史传统等深层次因素制约,国民党通过社团对民众的控制最终以"民心流失"和"民众疏离"为结果而告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