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伴随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全面普及应用,原本只存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算法被推上“前台”,凭借其技术逻辑与技术特性,逐渐僭越其技术中立性,日益同各类意识形态共生共融共进。学界对算法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聚焦在如下层面,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资本逻辑渗透、“受众本位”重塑、“茧房效应”遮蔽、算法“黑箱”操弄等挑战,呈现出方法隐蔽、手段多样、传播面广、破坏性强等新特点,对此应从价值、技术、平台、主体与法治等维度进行有效防治。就研究现状而论,学界深化了研究层次、创新了研究视角、丰富了研究内容与方式,但也存在研究前瞻性欠缺、研究针对性薄弱、研究内容重叠、基础理论研究逊色等不足。今后,我们需要注重经典文本、增强问题意识、补齐理论短板、加强观点创新、增强前瞻意识以及拓展研究思路,为不断深化研究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2.
健康养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也是追求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新时代社会化程度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人体生命的存在和养护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因而拥有复杂性思维范式是确保人们合理养生的逻辑前提。中医健康养生是基于复杂性思维范式之上认识生命健康本质,主要在于对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相感性、相关性、可测性等特征有着合理的解读,运思出重视整体动态性、关系求衡性和直觉自能性等复杂性思维范式的养生理念,内涵着生命健康取向的整体性、多元性、个体性的价值取向。通过分析和把握中医复杂性健康养生所蕴涵的有利资源,对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在卫生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移动终端迅速普及,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方兴未艾。面对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加速融合的新形势,高等艺术院校必须筑牢思想防线,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进一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有效发挥“微平台”优势,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强化艺术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14.
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潮再次引发社会普遍焦虑,主要体现为作为人类独有能力的语言与情感劳动的替代性担忧。导致替代焦虑的根源与传统的人机对立观有直接关联,即机器是作为人类主体的工具性存在,这种观点并未准确辨识人与技术的协作共生关系,难以有效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当代社会中角色的新变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重新辨析人的本质与人工智能劳动的角色,将人工智能从人类中心的权力结构中解放出来,寻求对传统人机关系的颠覆,视人工智能为与人类共生的存在者,在坚守人的本性基础上重建协同共生的人机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内外两方面的严峻挑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全力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基本经济制度等举措来推动社会革命;通过理论学习、打击贪腐、作风建设、增强本领等进行党的自我革命。构建了理论武装、历史使命、价值目标、治理主体、内政外交五个方面协同的有效路径,维护了政权稳定,促进了社会发展,对新时代协同推进“两个伟大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镜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机器感知以经验主义的分离感知观和理智主义的工具感知观为基础,具有单模态性、符号表征性和离身性,机器表达具有缝隙性、间接性和被动性,由此造成人机交互不灵敏和延迟等流畅性问题。在身体现象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视角下,探讨以机器的通感感知作为人机交互的基本感知模式,将感知—表达一体性和感知多模态性作为机器通感感知的设计理念,将具身模拟的趋同性、抑制性和整体性作为机器通感感知的功能基础,由此,感知—表达一体性赋予机器具身智能,感知的多模态性赋予机器具身感知,人机交互模拟促使机器生成自主意识。具身性和自主意识性的机器通感感知设计,将有助于促进人机顺畅交互,加速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三个现实问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思想界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选择与社会主义改革。在基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反思和批判这三个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并直接影响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进程。全面揭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多重现实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准确理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史、深刻反思东欧剧变的理论根源、全面总结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云云  高兴 《阅江学刊》2023,(3):125-132
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是党员立身、立言、立行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修好共产党人“心学”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将坚定理想信念当作第一标准、砥砺初心使命作为目标追求、恪守廉洁自律视作内在要求、加强道德修养看作主攻方向。当今中国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矛盾风险交织叠加,修好共产党人“心学”面临来自国际国内、党内党外及线上线下等多重因素掣肘。新时代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提升理论素养,强化党性体检、筑牢责任意识,发挥“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加强制度设计、提供有力支撑,依托新媒体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审视当代法国激进左翼哲学家斯蒂格勒对智能技术时代都市空间生产状况的独创性哲学概念的阐释,为诊断当下都市空间的生产特征、权力机制及其矛盾后果提供镜鉴,亦试图激活列斐伏尔都市社会思想在全球数码化智能化时代的价值与未来潜能。斯蒂格勒为我们阐明了大数据的算法治理成为空间生产的权力技术机制,其后果将带来世界的普遍无产阶级化、身份危机与系统化愚蠢。斯蒂格勒的解决方案和未来理想是通过“贡献型城市经济”以寻求去自动化的智能城市与负熵化的逆人类纪的可能性。智能城市问题并非一个抽象的工程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都市社会差异的政治实践问题。城市生活的智能重塑,只能被合理地理解为都市新人类的新文明实践,将城市完全变成人类集体创造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执着追求,毛泽东为此做出过巨大贡献,他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开启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双重任务,阐明中共“两个先锋队”的双重使命,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理想信念,赋予爱国主义精神以鲜明的时代内涵,确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本方针,把统一战线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