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89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0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求是学刊》2019,(4):10-19
列斐伏尔的城市思想是其日常生活批判的有机延伸。通过建构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法,他试图从"它者"或"第三项"的元哲学语境中,诠释以"差异空间"为前提的现代城市乌托邦,对以"抽象空间"为座架的资本空间再生产机制的消解作用。其理论始基,则是在"空间实践-空间表象-象征空间""抽象空间-空间矛盾-差异空间"以及"资本-土地-劳动"三组三元辩证体系中,对资本主义缘何长期幸存这一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对日常生活-城市革命的激进展望。据此,列斐伏尔在空间辩证法的开放视域中,重新定位了马克思实践理论同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阶级斗争学说的内在统一;进而,以城市为切入点,勾勒出在资本剥削方式已发生转向的情境下,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当代路线图。  相似文献   
102.
近代欧洲文化,转化了基督教之理性主义,把以主体为内核的意义置于历史中心,从而开辟了现代性之"创造性破坏"历程。就此而言,在形而上学层次上,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压抑了"有"(关系)而突出"在"(以主体为中心的绝对的同一性)。被尼采视为欧洲文化命运的虚无主义即是指这一过程。后来的思想,包括现象学和结构主义在内的20世纪探索,都为打开虚无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在其中也都隐含着更深刻的倒退:在主体和客体两极化操作中,作为抵抗颓废虚无主义根据的客体优先性被能指的和欲望的优先性(这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当代表现)剥夺了。与之相反,德里达的"解构"恰恰以破坏性的形式再度将虚无主义反思推到前沿。与尼采、海德格尔不一样的是,他不再试图在形而上学层次上颠倒优先权的归属,而是把矛头指向优先权逻辑和传统思维方式,通过对表述意义的传统方式的批判而打开彻底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3.
104.
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丹尼尔·贝尔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即资产阶级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之间内在冲突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后果,并从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出发提出了解决这一文化矛盾的方法,这种大知识分子的公共情怀值得我们尊敬和深思。但作为一名保守主义者,他的分析并没有真正揭示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产生的根源,而是全面陷入到精英主义和技术决定论的方法论镜像之中,无法自拔;他所开出的药方即"公共家庭"的救赎之路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充满激情的幻想,根本不具有任何可行性,必然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沦为一种失落的幽灵。  相似文献   
105.
106.
“大德”是一个兼具历史性与现代性的范畴。“大德”的当代建构,是在尊重其历史意蕴基础上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大德”内涵的当代建构,抽象地继承了儒家“大德”的阐释思维,将“大德”视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居首要地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与纲领性意义的道德。同时,亦重构了“大德”的内容结构与具体要求。“大德”养成逻辑的当代建构,实现了从“大德”与“小德”之辨到“大德”与“公德”“私德”之辨的转换。此种转换,既在总体思路上体现了对传统“大德”之养成逻辑的借鉴,又在价值依据与具体路径两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逻辑的超越。当代“大德”的主体建构体现了以“公民”身份为中心的、从重点人群向全民辐射的思路。此种思路彻底修正了传统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使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参与,彰显了道德主体的平等性。准确把握“大德”的内在意蕴,对于理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价值逻辑具有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温权 《求是学刊》2016,(2):46-53
挖掘并梳理散见于马克思诸经典论断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尔库什后期一项重要的学术任务。借此,他大致归纳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范式的三重特质:其一,通过抨击先前各种思想幻象所彰显出的论战-揭露性;其二,凭借分析这些幻象由以产生的社会根源而突显出的解释-功能性;其三,立足更为广泛的文化视角进而生发出的批判-哲学性。由此可见,针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体系,马尔库什旨在建构一种"思想-日常生活-文化"三位一体的解读模式,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范式从宏观维度向微观视域的历史性转向。值得一提的是,该转向在完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同时,又成为日后马尔库什进行现代文化批判的实践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8.
论网络交往对人的发展的二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交往已成为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效用和消极后果;网络交往的开放性与松散性对人的发展也具有二重效应;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人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受到伤害.因此,我们既要利用网络交往的优势和积极效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规范网络交往,引导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9.
从文学的角度看,《三国演义》无疑是一本好书。但是,如果我们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话,则会发现,这本书中存在着某些误区,诸如:宿命的本体论、先验的认识论、实用主义的历史观、功利主义的文化观、非道德主义的伦理观,等等。之所以要剖析这本书中的哲学误区,是因为这些误区或多或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存在着的某些误区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0.
公共价值是公民在公共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理性的价值理念。美国公共价值的塑造关系到公民社 会的构建与发展,但随着大批移民的涌入,个人主义危机的出现,公共价值塑造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美国公共价值塑造过 程中,以公民教育为突破口,坚持包容原则,强调公民道德的培养,从而取得极大成效,这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 盾的解决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