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85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517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3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21.
在茨威格的作品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拥有特殊的地位,就像一个实验室中的典型标本,集中而显著地展示出茨威格的写作风格和诸多特点。它的主题是人的情欲,而情欲正是茨威格小说最为关注的主题。这篇小说中的情欲,是“须作一生拼,尽君一日欢”式的情欲。另一方面,这种情欲又有属强烈的灵意味,它是虔诚的信徒对上帝的无条件献身和无保留牺牲。因此,原始的和本能的情欲,也是理想的和至高的爱情。小说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突出了爱情本身所固有的宗教意味。  相似文献   
822.
王宇 《学术月刊》2023,(1):154-163
从记录民族生活史、经验史的角度而言,民族志叙事已然是文学最重要的品格之一。王安忆《天香》正是一部以“天香园绣”为切入口的女性民族志叙事文本。《天香》并非展览种种女性生活史质料,而是据此梳理、建构出一脉以“女织”为中心的女性经验史,并以此为框架来重新理解江南地方社会传统乃至中华耕织文化传统。任何传统与其说是自然形成的,不如说是被发明、建构起来的,在这过程中,一些经验被强调、夸大,而另一些经验则被遮蔽、省略、修改。那么,将女性经验带入地方传统乃至整个本土传统中,其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天香》在文化层面上带给我们的启示;再者,《天香》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文化主体的民族志叙事策略,不仅超越了寻根文学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民族志叙事的惯例,还可能预示着本土形态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写作的渐趋成熟。这是《天香》在文学层面上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23.
《水》是丁玲向左转的标志性作品,它的成就与局限都为当时的左翼批评界所热议。丁玲为何写作《水》?《水》的所谓局限又是缘何而生?通过追问这两个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问题,丁玲之向左转的深层思想构造逐渐得以展现。事实上,在这次看似激进的文学与革命选择背后,蕴藏着作家公共意识与革命愿景的激烈冲突,而其内心深处的理性精神与主体意识则在根本上决定了此一转向的姿态。  相似文献   
824.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825.
林语堂隶属于广义的浪漫主义美学体系,他接受克罗齐和斯平加恩的表现主义美学,批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标准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与梁实秋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思潮相互抗衡、对立.他在美学上沟通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和中国古典文论中个性、性灵的内在学理关联,理出中国古代浪漫文学思潮的脉络;他选择中立的文学性质与功用的定位;他在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对立的世界性的语境中,深刻批判"唯物机械论",大力弘扬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826.
"非虚构书写"不能简单被理解为"纪实性书写"的代名词。"非虚构"创作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后现代背景,它其实是对现代性推进过程中形成并逐步被"定型化"了的"现代书写典范"的一次有意识的挑战。"非虚构书写"以其同步的即时性、事件及人物演进的多重可能性,以及在"书写"活动的召唤之下"本真自我"的现身"在场",与传统的现代"纪实"书写形态划分出了明确的界限,进而使其自身成为了后现代书写的一种全新的文类。  相似文献   
827.
代迅  王劲 《社会科学战线》2023,(7):155-164+282
中国古老而漫长的农耕文明,导致中国先民对山水有着宗教般的崇拜与敬畏,其中包含着对现代生态文明富于启迪的风景美学思想,中国古代山水画则是风景审美的重要呈现方式。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研究,不仅是跨文明比较美学研究的产物,而且是现当代西方美学与中国古代风景美学对话的产物。西方美学的科学主义传统有时造成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风景美学的误读,自然审美伦理化并非中国风景美学观念独有,也同样存在于在西方美学之中。中国先民融入山水之中,把欣赏自然之情转化为热爱自然之德,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对自然的谦卑。中国古代山水画描绘的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川,不同于西方风景画局限于目力所及的世界一隅,而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烦扰喧嚣的和平宁静与理想梦幻之地,蕴涵着意趣高古的原始自然对于生命与心灵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8.
关于“泛动画”及其产业意义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漫早就具备假定性、娱乐性、技术性、教育性、商业性和多样性.它在新世纪呈现出如下特点:利用数码技术营造奇观,设计可交互的大千世界,借助新媒体而广泛流传,应用遍及各个专业领域,通过服务实现双赢增值,在建构与解构中求发展.这些特点在影视动画、游戏动画、网络及手机动画、演示动画、广告及影视包装动画、实验动画等方面获得了相对鲜明的表现.因为动画的用途变得日益广泛的缘故,我们需要新范畴在分类学的意义上描述它所出现的变化,"泛动画"就是这样一个范畴.我们试图在举办厦门国际动漫节的过程中贯彻"泛动画"的理念,使动漫业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829.
生、性二字,古字通用,其意涵却大为不同,可区分为生性、气性两套概念结构。通过对先秦文献和历史事实的系谱学梳理,我们发现生性概念关联着天命、民意、君德,构成一个万物共生、同足大欲的主体间性概念群。气性概念关联着命、礼、私德,构成一个个人趋利避害、自求多福的主体性概念群。生性多见于周初文献,而气性则晚出在春秋中后期。两组概念的嬗变伴随着以气代天和仪礼分裂的思想史、政治史事件。可以说,在春秋中叶主体间性和民德理想已经失落,而孔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用仁勾连气、天,以道德情欲升华自然情欲,以此规避情欲异化和主体性的自私,用一种既复古又革新的仁学守护了民生、民德。这之后的儒学大师如孟子、荀子,都承续着孔子所指明的厚生爱物之理想,而其继往开来就是中华民族刚健自强、生生不息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