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8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0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学而时习"展现了先秦儒学的笃行精神,这一精神深刻关联着儒学的实学性,儒学因其"为己性"与"事功性"而彰显实学品格,此品格之落实则在于笃行。然而,在宋明理学那里,由于其论学重点向"静坐"和"穷理"的"逻辑性"转移,笃行精神因此而被弱化,宋明理学便也难免背实蹈虚和流荡之弊。  相似文献   
62.
游森 《船山学刊》2021,(1):25-33
王船山心统性情说,发引心的人心道心两重性及其相互的关联,构建以两者相互作用来呈现性情的理论。他用“性体心用”的架构来阐述性的显明方式。虽然胡五峰以及朱子旧说都采用性体心用的思想结构,甚至朱子悟得新说之后,还曾在《知言疑义》里专门对胡五峰的性体心用进行过批判,然而船山“性体心用”,与胡五峰、朱子旧说不同,船山“性体心用”并非是已发之际对心的省察、存养,船山的“性体心用”充分伸张心思的面向,性在心之思的作用下以思之原则显现,该理路展现出“用中备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63.
陆兴华:"将要到来的艺术将被如何引领"这个题目我要从哲学和社会学两个层面讲一下。社会学方面是卢曼的看法,哲学是法国巴迪欧的看法,他们两个看法本质上是一致的。也就是一个当代主体在全球体系之下,进入社会会有几个管道:一是政治;一是爱情;还有一个是科学。比如杨福东看《甄嬛传》后,可能带给他哲学的反思,或者带来其他的启发。将...  相似文献   
64.
本文认为哲学和基督教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是西方精神的基本问题。近现代哲学的唯我论是在反对基督教的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因此它依赖于基督教所特有的内在性本质。只有返回古典政治哲学,才能克服现代性的唯我论困境。  相似文献   
65.
威廉姆·洪堡的大学理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学界,威廉姆·封·洪堡(Wilhelm yon Humboldt,1767-1835)一直被当作世界级的伟大教育家而得到相当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因为留德学者蔡元培先生接受了以洪堡为代表的德国大学理念,以之为北京大学的精神基石和办学方针。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最重要的大学身上是有洪堡烙印的。  相似文献   
66.
一、转折的主要方向哲学作为哲学,始终都不应该停止反思其自身的正当性。如果哲学只有这样才有资格被称为“哲学”的话,那么,原本就对哲学的正当性不断提出怀疑的现象学,就更应该比一般的哲学,一丝不苟地审慎反思其本身的正当性,不停地以新的思想维度扩充其视野,并不断开辟进行  相似文献   
67.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培根和笛卡尔都通过某种开创性的努力完成了从古典的政治哲学向现代政治哲学的转向;而且这种转向又是通过对柏拉图之“理想国”的前提进行反转和重新奠基而实现的。就培根而言,他主要促发了现代性的三方面的推动力:一是智力的解放,再是一种新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形成,最后是一种新的乌托邦的构想,总之,都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关。笛卡尔则论证了一种新的理性概念,并以之为现代的伦理学奠定了一个新的根基。  相似文献   
68.
为了阐明清代四王艺术特质形成的深层原因,立足于心灵机能,运用康德哲学的先验研究法。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知性、想象力和反省判断力、品位几种心灵机能共同的产物,而清代四王的艺术能力之长在于知性,其短则在于想象力与反省判断力,品位也差强人意,其心灵机能的长短就形成了作品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69.
犹太人问题是一个一直困扰人类、特别是困扰那些犹太思想家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人们也依旧弄不明白"犹太人"到底指的是一个人种、一个民族、一种宗教信仰?还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甚或就指的是在今天居住在以色列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相似文献   
70.
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送来象征着技术的火,那么,技术到底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呢?今天,如何在一个技术时代里去思考技术的得与失,这是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解读了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普罗米修斯》436~1093行,希望通过对相关段落的集中疏解,揭示技术与启蒙及民主政治的某种关系,并进而通过这种考察反观当今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