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73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13篇
理论方法论   276篇
综合类   646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纵观古今中外,毛泽东堪称最为彻底的革命家。夺取政权对毛泽东来说仅仅是革命的开始,改造社会、改造自然、改造人性才是他的真正志向。他在执政以后试图挑战乃至颠覆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秩序和观念,建立一个全新的理想社会。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不惜在实践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不惜与多年的同事和战友分道扬镳。尽管其最终结果并不理想,但他探索新社会新道路的愿望和勇气是值得后人尊敬的。从时代的高度认真反思晚年毛泽东的革命观,对于每一个关心中国和人类命运的思想者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2.
虽然<周易>是一部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辩证思想的光辉著作,但辩证思维、辩证思想与辩证逻辑(科学)是根本不同的;<周易>中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根本不是辩证逻辑形式演绎系统;在距今2500-3000年的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根本不具有创建辩证逻辑形式演绎系统的条件.因此,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只有辩证思维、辩证思想,没有辩证逻辑科学.  相似文献   
33.
为了建构数理辩证逻辑系统,必须首先正确理解如下几个理论问题:1.关于数理辩证逻辑的名称问题;2.辩证逻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问题;3.辩证逻辑能够不能够和应该不应该形式化问题;4.非形式化辩证逻辑与数理辩证逻辑的关系问题;5.正确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问题;6.数理辩证逻辑与数理普通逻辑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4.
人性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汉唐宋明有许多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性的学说,纷纭错综,争论不休.他们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了有关于人性的问题,第一:人性学说的实际意义;第二:不同的学派对人性学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35.
“官德”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都备受推崇“官德”乃是为官者的职业道德,是官员的从政之本、用权之道。因此研究行政人员的德性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行政人员德性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36.
海德格尔宣称采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通过对"逻各斯"等希腊思想词语"六经注我"式的词源学考察,建构起其独树一帜的"存在史"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37.
汤因比历史形态学的核心是文明-有机体隐喻.文明-有机体隐喻是把有机体的"常用语"应用于文明,对文明的特征进行选择、强调、隐匿和组织.如有机体一样,文明是具有时空界限的单位,它也经常被分为不同的品种,它能够对刺激产生反应.它有着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周期性.不同文明有机体之间有着亲体-子体的关系.它是各个部分密切联系的整体,具有系统性.当汤因比把有机体的这些特征赋予文明、阐述文明时,这种隐喻方式也隐含着各种不足.  相似文献   
38.
关于“以人为本”中“人”的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讨论“以人为本”的时候,学界有人把这里的“人”理解为“一切人”。文章认为,不论从党的文献、从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还是从党的宗旨和目标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看,“以人为本”中的“人”,都应理解为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39.
身份社会个人权利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自身的特性决定了自由、平等、独立的个人权利是不可能存在的.经济上的依附性直接决定了政治体制之中的人与人的依附关系,身份社会的个人权利不是基于人类个性的权利,而是奠基于公民身份的权利.身份社会个人权利状况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0.
在族际交往中,经济文化交流仅展现交往主体互动的表征,心理感受及其支配的社会行动才是交往主体互动的本质。通过对江浙沪粤4省市19个少数民族的研究发现,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文化冲突等现象依然存在,其原因是"内卷化"的交往圈降低了族际交往互动的主动心理,跨文化交流障碍使族际互动双方产生了双向排斥心理,民族形象污名化使族际互动双方构筑了心理防御墙。这种民族心理距离现象不利于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延滞了流入少数民族的社会融入。探索弥合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构建跨民族身份的民族团结心理机制,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华梦"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