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59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 毫秒
361.
宋代“衙前”的概念繁杂,有“衙前军将”“衙前将吏”“衙前役”等诸多名号,大致沿袭唐五代的衙前将校旧法以及五代使院、州府胥吏旧制。“衙前”一词的内涵及外延与宋代的职役制度密切相关,前有衙前军将主管纲运,后有税户应差或应募州县级财政事务,这种“税户军将”突显出衙前胥吏化倾向。具体表现为,“衙前将吏”包含“衙将”和“衙吏”:衙前军将或衙前将校主要指都知兵马使之类的军将衙前职员,以及客司、通引官;衙前吏人主要指都孔目官之类的胥吏。“衙前役”主要指通过差役或募役招募到的里正衙前、押录衙前、乡户衙前、雇募衙前以及长名衙前,因其迁补或差役内容与衙前将吏多有关联,两者常常混淆不清。衙前役、衙前吏人均可迁补衙前军将,甚至迁转低级品官。衙前役的胥吏化或职级迁补去向表现出主观的职业化特征;而衙前军将的胥吏化则完全取决于全国性财政计划内的职能需求。两者胥吏化的内卷突显出衙吏通往品官的路径十分狭窄,这种胥吏化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2.
<教学通义>是康有为早年思想的重要反映.但此书不是讨论经学的书籍,也不是对教学问题的诉说,而是借所谓周公教学之法来论说王者经世之法的政治学著作.其基本内容是礼教伦理与事物制作并重,官师合一,六官皆学,公学与私学并立,虚实兼有,道器皆备,以实现王者经世、治国安民的目的.康有为据此认为,从孔子到清代汉学的儒家经学,皆为务虚不务实、离器言道的空疏之学,失落了王者经世之法,是造成中国二千余年的学术衰败与国民不治的根源所在.所以,康有为后来的思想并不是梁启超说的尽弃旧说,而是与早年的基本思想合逻辑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363.
跨科际写作是美国兴起的一种写作教育理念与实践探索,主张运用多学科智慧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打破学科界限的多学科写作,实用与创意兼具的活动设计,过程示范中的真实指导,依任务而定的写作场域,是美国跨科际写作的成功经验。来自顶层的政策支持,确立“人人皆能写作”的观念,各科教材写作板块的明确引导,为教师提供写作培训,是美国能够成功开展跨科际写作的政策支持,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当前,跨科际写作在我国继续推进,集中表现为:颁布推进跨科际写作的政策,开发多种跨科际写作类型,设计多元化的写作活动,进行多文类训练。跨科际写作的目的为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成就以及全学科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364.
清华简(八)《摄命》中的“朕命”乃是周王对自己政令的一种总称,这一类的表达广泛见于金文和《尚书》。“王言”或“言乃事”,指一项具体的职事。“王教王学”则是周王要求负责“王言”职事的大臣在执行周王政令之前,要经受周王一番统一思想的教导和规训。周王通过“王教王学”,使推行“王言”政令的臣工与自己保持同心同德,从而使周王政令在推行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持其原本旨意。  相似文献   
365.
本文在学术界现有对于近现代史上重要历史人物格桑泽仁(1904-1946)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格桑泽仁的早年生涯、在南京的从政、1932年"格桑泽仁事件"、回到中央国民政府等历史过程,归纳了格桑泽仁的<边人刍言>、<西康改省之计划>、<康藏概况报告>等著作,说明除了政治外,格桑泽仁对于四川藏区传统文化的整理也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66.
美育思想的生成与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人类文化的子系统,美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与文化有关.在中国,礼乐文化的产生植根于与礼法文化.美育思想的起源就离不开礼法文化的影响.如礼乐与礼法文化来自"天"意、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和经义崇拜而形成的禁忌规范和道德规范被直接赋予法的性质,并终于成为指导人类社会的礼法与礼乐活动的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367.
“四史”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源、理论资源和方法资源,融入大学课堂教学是其落实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与必要举措。在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四史”主要作为思政课的知识材料被讲述,并未广泛有效地融入大学非思政课课堂教学。为促使“四史”全面有效地融入大学非思政课课堂教学,应明晰“四史”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扩容功能、明智功能、增趣功能和提质功能,梳理“四史”有效融入课堂的学科逻辑、发展逻辑与层次逻辑,更好地把握“四史”的主流主线、坚守学科知识的生产阵地、认识“四史”的课堂教学方法论本质、彰显“四史”的学科教学机智,更好地推动“四史”教育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扎实推进,打造“金课”,促进师生共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368.
现象学美学构成识度下的“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天道 《天府新论》2009,(6):134-138
禅宗美学的基本美学精神突出地体现在构成识度上。“禅”的内涵就涉及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禅为缘发构成境域。禅境,不是现成的,而是构成的,是一种随缘任运、自然适意、一切皆真、宁静淡远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由构成境域,一种更高的人生境域;二是“心”(禅)既是本源境域,又是更高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禅宗视禅为众生的“本来面目”(生命本色),而且总是借助艺术的观点来美化人生,力图塑造完美的心灵,把肯定人生、把握人生、塑造一种理想人格,以构成更高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作为自己的终极境域,把构建健全的人生(力图在禅境中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光明的人生(自由任运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369.
缓刑制度,在我国内地和澳门的刑法中均有规定,相较而言,殊同各有.本文对两地现行刑法中的缓刑制度,在适用条件、暂缓执行期限、缓刑执行、缓刑法律后果等方面作了粗略比较,客观评析了两地立法的优劣得失,以期能促进内地缓刑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