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5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鲁迅与周作人的忆人散文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视角上,对于不同的人物鲁迅采取了不同视角,而周作人的写作视角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鲁迅的忆人散文重在"评"而不在"忆",将叙述、抒情、议论合而为一,因此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而周作人的忆人散文重在"忆"而不在"评",缺少哲理上的思索.鲁迅的忆人散文的情感激越深沉,而周作人的忆人散文的情感平和冲淡.这种差异是与二人的思想性格、文学观念、美学追求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2.
<金瓶梅>反映了明代嘉、万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以西门庆为代表的市侩封建主义,形成16世纪后期中国一股疯狂腐朽的破坏力量;商品经济的巨大浪潮,席卷起社会风俗的变异;贪图性欲享乐的纵欲之风,揭示出封建末世的时代特质;作者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心态和客观历史认知,促使<金瓶梅>成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73.
财政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核心.德国实行三级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体制,通过税收体系的划分明确各级财政管理机构的管辖权.专享税与共享税并存并以共享税为主体的分税制以及横向、纵向相结合的财政平衡体系,使联邦政府在政府间财政关系中据有优势,同时保障了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独立地位.联邦政府财政计划委员会作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机制兼顾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保证了各级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有效维护了相互依存的德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模式.如今德国政府所进行的财政平衡体系改革,将推动其政府间财政关系朝着更加协调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4.
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分析这个问题应遵守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一致性原则,使认识过程与历史过程和逻辑一致起来。个人是以角色的名义参与社会生活的。角色包括非人格化的职位和人格化的角色活动两个方面。角色人格体系是社会的第一个体系。人格的核心要素是价值标准,价值标准外化为公开的和隐蔽的行为规范,价值规范体系是社会的第二个体系。规范通过权力制度化,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有四种承担人口繁衍的婚姻家庭制度、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的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教育科学制度、发挥领导和整合作用的政治制度。权力制度体系是社会的第三个体系。通过对以上三个社会体系及其有机联系的分析,从理论上完整地再现社会真实。这个理论可名之曰“角色—制度理论”。  相似文献   
75.
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公私观念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期,"公"、"私"概念由人称指谓向社会形态拓展."公"的价值意义与其所表达的社会公共事物与公共关系相联系,把国家、君主、社会与个人贯通为一体.此期又是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的时代,社会关系以私为纽带进行了空前改组,然而,先哲们却把"私"视为万恶之源,进行了猛烈抨击."立公灭私"成为主流意识,取消了"私"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形成了君主、国家与民间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尖锐对立,使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公"、"私"悖论."立公灭私"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共理性的高度概括和总体特征,它与君主制度互为表里,为专制制度整合社会资源、控制分配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中国制度变迁和演化路径的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转型的实践表明,中国不同区域之间制度变迁和演进的路径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与新古典经济学制度分析范式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演化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更多地属于自组织系统的自我演化过程.作为内生和演进的系统,制度变迁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当事人集体学习、模仿、试错和创新活动中共同知识与信念的形成、演化的结果.在"分权改革"背景下,中国制度变迁和演化路径多样性产生的根源在于:处于不同环境和经济结构条件下的地方政府和当地经济组织之间互动中的集体学习,会形成不同的具有当地特征的共同知识和信念.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当地化的惯例性默示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成功的制度变迁模式都只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7.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主流范式,是以周<易>为代表的阴、阳二元架构,但在周<易>体系成型之前的殷代宗教及殷、周族源神话中,"地-母"不仅因二者在生生繁衍上的同态意义而受到初民社会的崇拜,而且其中还蕴含了一种朴素的一元本体论观念.这一点又与历史文献所传周<易>体系之前的殷代<归藏>之"易"颇多偶合.  相似文献   
78.
梅文鼎与"西学中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学中源"说萌芽于明末,形成于清初,大盛于清代中期,梅文鼎是这一学说的集大成者.他通过论证西方天文学中的许多论断均见于中华典籍,来证明"西学中源"说的正确性.梅文鼎"西学中源"说的理论形成与其生平、所受教育以及仕途情况密切相关."西学中源"说至清末则进一步发展,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并且至近现代余韵犹存.  相似文献   
79.
"新月"诗人也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重要实践者.他们的现代诗实践,在追求艺术规范的闻一多的<死水>集有所表现,如它所包含的现代诗的精神的经验;在以诗歌体制实验著称的朱湘<石门集>中,也有重要的反映,<石门集>中甚至出现了典型的现代诗.这两个"新月"派的经典诗集的现代主义诗歌实践,反映了浪漫的"新月"诗人现代主义诗歌艺术实践的重要品质.  相似文献   
80.
为文尚"气"古已有之,但"文气"在散文创作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至韩、柳等古文家出始广为人知.韩愈因"气盛言宜"而遍悟文体,将诗赋之情趣风神纳于应用文之中,创造出名为"古文"的各种成体的短篇散文.柳宗元主张"凡为文以神志为主",以"志"为气之帅,"神"为气之精,运用比喻和寓言写了大量书愤明志的杂文,以及不少令人读之悠然神远的山水游记.他们的"古文"创作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