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10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452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协调观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主旨的天人关系,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与统一,从孔子经董伸舒到理学的张载等儒家代表人物关于天人合一的各种表述,都明确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相似文献   
42.
本文主要从比较的角度来讨论冯友兰“新理学”形上学的方法问题。与康德的“批判法”比较 ,“新理学”的方法不仅与康德的“批判法”不一致 ,而且恰恰是康德的“批判法”所质疑的。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比较 ,“新理学”的方法更是与之根本对立的。由此 ,“新理学”形上学所标榜的“逻辑分析”方法仍是一种形式的抽象的方法 ,是“知性的”逻辑 ,这种方法在今天的西方哲学中 ,也被研究形上学问题的学派认为是不足以确立形上学体系的 ,因而被否弃了。与现代实证主义比较 ,新理学体系仍未能逃避现代实证主义对形上学所提出的指斥 ,它想竭力割断与以往以及经验科学的联系 ,但其主导的核心命题却不能不以经验世界的存在为前提  相似文献   
43.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针对人口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引导,将大同社会的教育分为前后衔接的五阶段;他提倡五育并重,德育为先。康有为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本主义和新伦理主义的色彩,具有深远的人口学和教育学意义,对于我们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仍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4.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总体性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评价了这一版本在科学、完整、准确地再现马克思主义发展轨迹和理论体系方面的贡献;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理论要求的角度,阐明了新增加的有关文献的基本观点及其当代意义;从深化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强调了这一版本的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5.
从庄子到庄子后学,有其逻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既无法解决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对立,庄子只好安命顺世,无心无情,强调对外物的绝对不动心,以期在虚幻的尘世之外心灵与道冥合为一,逍遥而游;庄子后学继承发展了庄子的基本思想,无心己不是纯粹的不动心,意义转化为对某一现实目的的“用志”。庄子后学又通过圣人的善治有为,社会劳动群体在至德之世平等自由。从而超越了庄子反求个体生命在无何有之乡获得纯精神自由的逍遥游思想。  相似文献   
46.
道德教化是实现道德之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当前的道德教化体系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社会背景的变迁、道德教化的内容、方法等着手,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揭示和探讨道德教化走出困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47.
谢林改变和扭转了康德、费希特以人的自我为轴心的哲学走向,重新选择了本体的定位。他以人之外的“绝对”为核心,把费希特的主观意义的本体论,即“自我=一切”,转到客观意义的本体论,即“一切=自我”。谢林的“绝对”是超越主客体之上的绝对同一性,是精神与自然的绝对同一。谢林的“绝对”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斯宾诺莎的实体说,对实体加以理性演绎成宇宙精神,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运动辩证法思想为谢林绝对本体的运动发展提供了启示。谢林已察觉到绝对的运动规律贯穿到自然与历史中,人认识自然与历史就是认识其中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48.
形而上学批判是形而上学之后现代思潮的中心任务,也是哈贝马斯建立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哈贝马斯在厘定形而上学概念的基础上,并试图以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对之加以超越。本文认为,形而上学和后形而上学以及交往行为理论为不同的哲学范式,形而上学向后形而上学的演变过程是一种范式转换,两者之间存在断裂性。哈贝马斯的新的哲学范式——交往行为理论,正是在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寻求一种由沟通行为获取的新的统一性,给从形而上学中发轫而在后形而上学中又倍受质疑的现代性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9.
本文主要以荷尔德林的诗歌、论文、书信与哲学体小说《许佩里翁》为文本依据,对荷尔德林的诗学观点予以述评;并比照荷尔德林的诗观,从中国现代诗歌的内涵与形式两个层面,对中国现代诗歌缺乏审美特性的现状予以解析。  相似文献   
50.
儒家“内圣外王”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但其基本精神可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企求的目标,成为历代儒家讨论的中心议题和学术宗旨所在。随着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被“五四”以来的反传统主义者视作腐朽的封建意识形态,受到无情批判。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继续为复兴和发展儒家这一根本精神而努力。它在当今社会里究竟是仅供人观赏的“木乃伊”,还是仍可散发活力的“活的生命”?在我们看来,只有先弄清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具体内涵及其发展线索,才能更好地判定它对当代社会及21世纪有无积极借鉴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