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马克思哲学研究者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不是"重建"了"哲学",而是"终结"了"哲学"。果真如此,那么所谓"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将丧失合法性。这种观点赖以确立的两个理由是:马克思并不谋求构建一种哲学,而是回到实践本身;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有关于哲学"终结"的明确论述。事实上,这两个理由都不能成立:马克思不是一位盲目的实践家,共产主义运动内在地包含着一个反思的层面;马克思所谓"哲学的消灭"是指"哲学的实现",它不是"哲学"的"终结",而是"哲学"的"完成"。  相似文献   
9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原理与中国本土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既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又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其中体现着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文化观。通过对三代领导人在文化本质观、文化特色观以及文化大众观上的伟大成就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将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向另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93.
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以实事求是为根本方法,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且以历史分析的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在毛泽东成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方法论价值,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4.
《沈德潜诗文集》是迄今收录沈德潜诗文最完备的文本,然仍有遗漏。清代典籍如《吴兴诗话》、乾隆《宝坻县志》《蒲溪吟社三家诗抄》《丹橘林诗》《南华山房诗钞》中皆有沈德潜集外诗文的存留。现标点整理如下,并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95.
从冲突到合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劳资冲突.恩格斯发展了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注意到劳资冲突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趋向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劳资两利"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成为超越意识形态的普适性概念,劳资合作是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6.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面对入世后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所导致的残酷竞争,但与国外金融巨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几乎无竞争优势可言。金融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迎接挑战、扭转颓势的有效手段,而实现金融创新盈利性成为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
陈炎认为,放眼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会发现,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更为集中地体现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感、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深刻的哲学意味,足以使《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载入西方美学的学术史册。刘士林认为,对《审美教育书简》仔细解读,不难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康德的体系与原则,表达出了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与“智慧”。席勒美学思想的全部精髓即在于“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这个天才思想与光辉预言,直接指向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98.
关于中国司法改革的理论设计各种各样 ,但有些思维倾向值得反思 ,其中最集中地反映在司法改革的观念问题上。我们的司法改革理念应该说并没有问题 ,这就是反对腐败、公正司法、提高效率 ,但问题可能在于达到公正与效率的具体方案。我们认为 ,试图通过形成司法改革的一致意见 ,并把其作为改革的条件的想法也许是幼稚的 ;把革命思维运用到司法改革的设计中也是有问题的。在司法改革的问题上 ,从点滴作起的改良思维是目前形势下的最佳方案 ,从小处着眼 ,长期坚持可能是达到司法公正 ,提高司法效率的最为经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
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体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可概括为7组14个范畴,即民主与共和、宪法与法治、基本权利(人权)与国家权力、宪法职权与宪法责任、宪法规范与宪法效力、宪法救济与宪法诉讼、宪法概念与宪法解释.这一概括大致勾勒出了中国宪法学的基本框架,使整个基本范畴体系形成内部相通、外部协调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各个范畴之间具有逻辑同一性基础,既有独立的价值,又体现其在体系中的不孤立与相容性;每个范畴发挥作用,都有赖于其他范畴提供支持.7组范畴依顺序展现的是宪法运行的全过程,共同致力于宪政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