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香港报刊是促使当代香港文学发生的媒介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香港文学与报刊合力推动了香港作为"汇通东西"的"现代"都市形象完型。在进行文学现代性解析的同时,首先绘制现代性、文学与报刊媒介在香港特有的语境中所呈现的关系图景;并勾勒出香港文学与香港报刊在具有边界特质和跨界体验的场域下,寻求自我生存的线索;从香港报刊及文学演变的线性历程中,圈点出当下由媒介间性理论建构的香港文学特殊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2.
1930年代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多采用政治、经济视角展开社会批判,尤其是"左翼"倾向作家的"进城"书写更为明显。王统照的《山雨》、茅盾的《子夜》《微波》、丁玲的《奔》、叶紫的《杨七公公过年》五篇小说构成了一幅1930年代的城乡"流民图",小说旨在揭露和批判支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外来资本"的"罪恶",呈现出"半殖民地"国家想象色彩。  相似文献   
13.
明代曹臣仿拟《世说新语》所撰的《舌华录》既是一部优秀"世说体"作品,也是一部优秀的清言小说。在小说的体例语言等方面既有对《世说新语》的学习仿拟,又有自己的特点。不仅语言简洁传神,其精湛的志人手法以及独特的叙事艺术都生动地体现了《舌华录》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元和十年自编诗集的原生态闲适诗较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些闲适诗以阐发道家思想为主,体现白居易对传统士大夫超脱世俗、修身养性生活方式的追求。它们继承陶渊明诗的文思高玄和韦应物诗的高雅清闲,增强了诗歌的说理性,并加之以平易浅显,成为其四类诗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把握:从理论的形成历史和发展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理论形态、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严密的层次结构,依次表现为哲学基础、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应用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历时态和共时态这两个方面的逻辑结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结构严谨的理论结构体系,这一结构体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结合边区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的不同思想文化水平的实际状况,采取一系列有效途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在职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整风运动,学习、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对广大普通群众进行抗战纲领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普及宣传,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理论工作者,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抗美援朝战争中,在心理防护方面,我军采取了心理教育、心理激励、心理支持等多种心理服务形式,有力地巩固了我军参战官兵的心理防线,为最后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思无邪”与其中和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总评价。历来对“思无邪”的解释受包咸、程朱、郑浩的影响比较大,或说是“思想纯正无邪恶”,或说是“不虚假”。这些都不准确。孔子的“思无邪”是就诗与乐两方面而言的。上古,诗乐一体,《诗》三百皆是合乐之诗。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乃无意,“无邪”即直,“思无邪”是说诗与乐中正和平合于节度。这是孔子从其中和美学思想出发对诗乐(文艺)的评价,也是其中庸哲学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孝文帝对汉化改革形成的明确、坚定的态度,是促使他推进北魏太和改革并促其最终成功的重要原因。孝文帝对汉化改革态度的确立经历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孝文帝幼时因国家实权由其祖母冯太后掌握,对汉化改革只能表现为顺从;随着汉文化的熏陶渐染及对北魏政权面临形势的了解,加上冯太后的着意培养,孝文帝对汉化改革的态度,很快过渡到自觉认同;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对改革的认识、坚持与投入,证明了其汉化意识逐渐内化。  相似文献   
20.
受制于清廷的文化政策和时代思潮的理学化,《水浒传》在清代的接受一直处于被遏制的境地。小说序跋是清代文学阐释的重镇,而序跋者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立场和对水浒禁毁令的毁誉,在评价《水浒传》时,表现出了鲜明的对立观点。"诲盗说"与"尚义说"的二元冲突对立成为清代解读《水浒传》的重要两极,进而奠立了清代《水浒传》接受的两条截然相反的阐释路径。《水浒传》序跋的商业化解读不仅远离了对艺术真善美永恒价值的追求,同时也将文学引向一味迎合受众的深陷俗滥泥潭的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