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51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58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419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了培养出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外语人才,就必须改变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优化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着重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及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2.
我国加入WTO后,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再次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相应的人才争夺战也随之加剧。在此形势下,民营企业也出现了技能型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如何吸引并留住技能型人才成为民营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剖析了技能型人才流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3.
国内外对知识分享、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已经做了相当程度的研究,然而国内尚缺乏系统的总结和评价.文章以2000至2013年间国内外研究文献为样本,以元分析与路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知识分享、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间效应值具有显著正相关,调节变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文献来源区域是知识分享与组织绩效效应量间产生异质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44.
语用原则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英语听力理解问题,对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语境、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等语用问题进行了探讨,为英语听力教学的具体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45.
张九龄诗歌的艺术渊源和美学风格成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建国 《学术论坛》2005,(8):162-166
张九龄诗歌创作的总体特征是对诗骚和汉魏古诗的继承,但同时又广泛学习借鉴了阮籍的渊放、左思的风力、陶渊明的清淡、谢灵运的凝重、鲍照的孤峻、近体诗的声律技巧和陈子昂的感遇诗形式等,从而形成了自己清澹典雅、古朴沉郁的艺术风格。这既有诗人文学观念和精神气质的因素,也有个人经历的原因,还有道家的美学思想和岭南地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以"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的本质界定,曾具有拨乱反正的历史作用,但其价值的策略性和学理的粗糙性也是难以掩饰的.因为"审美"不仅不是文学或艺术的专利,甚至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而"意识形态"性几乎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特点.可见,这两个从外部边界到内部结构都模糊复杂领域的结合,并不是有机的,与诸如"法律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一样独立的意识形态形式.因此,"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不能成为文学本质的准确表述.而把"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命题,还原为文学的本质表述,由于强调文学的艺术属性和语言特征,在理论上必然归还给文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在学理上,也能够抵制由"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缝隙所滋生的,以"去文学"化为目的,并试图取代文学理论的,诸如"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社会批判的文化研究,使文学这艺术文化的母机,不仅为一切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维护和引领,而且还能更好地发挥培育、训练人类创造性想象基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7.
赵泽虎  杨满仁 《理论界》2007,(11):30-32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当前我国农村贫困.有绝对贫困减少,相对贫困增大;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文化贫困共存;脱贫难度加大,返贫现象比较严重等特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48.
试论道德信仰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信仰是个体的终极价值追求和精神寄托,是人们超越狭隘自我利益、形成社会凝聚力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信仰的失落标志着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混乱,导致个体灵魂的空虚、生活的杂乱和社会生活深层次的无序状态。从本质上看,良序社会的道德信仰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但是在基本价值取向上应当具有内在一致性,也就是说,在核心价值层面二者之间具有相当大的趋同性。问题是,当社会转型使原有价值体系崩坍、道德信仰失落时,依靠政治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能否重塑道德信仰,并以此弥合二者之间的巨大裂隙,这是现时代我们面临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49.
董仲舒的天人理论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结合阴阳五行说而提出的。为深化其天人理论的内涵,顺应大一统的要求,董仲舒以《天人三策》迎合汉武帝的需要,又以“三统说”为新王立法。“法天”是董仲舒天人理论的重要支柱,“法天”的目的是通过鼓吹君权神授,以宗教神学强调君主的至高无上。  相似文献   
50.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6,(2):96-102
队戏《唐僧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演变过程中失落已久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表明了《西游记》的取经故事在宋元时期曾经依赖于三晋地区的戏剧形式而迅速生长增殖。它的重新发现,启示我们还有更早的原生取经故事,也使我们注意到杂剧《西游记》对佛教的孙悟空取经猴与道教的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猴的文化整合,使得我们可以重新厘定《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