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5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50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姜文振 《河北学刊》2004,24(4):113-119
中国现代性是在对传统性社会和古典性文化的超越与对西方现代性的参照中逐渐展开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知识界对现代性的体认或中国现代性构想的形成经历了多个不同模式的转换游移,从而使得中国现代性具有了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历史具体性".这就说明,中国现代性构想在其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是"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的,体现了百余年来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发展的转型特色.  相似文献   
102.
王应麟为南宋大儒,著述宏富,影响深远,然其著作一直未得到全面深入的整理,不便学界使用,亦不利于王应麟研究的开展。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与王应麟祖籍地浙江宁波鄞州区合作成立王应麟研究基地,自2008年起,邀约多位学者共同整理王应麟著作,合为《王应麟著作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年内将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诚如傅璇琮先生在《集成》总序中所说:这确也为我们现当代高等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之合作、沟通,提供值得研究之显例。兹将傅璇琮先生为《集成》所撰总序及各书整理者所撰前言先行发表(《困学纪闻》、《玉海》因点校工作尚在进行,暂付阙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3.
科学以及科学性,是一个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把科学理解为一种知识的生产,则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是科学。文学理论的知识,固然有理解和体验的成分,但是这知识的呈现却遵循人类思维与表达的一般逻辑,是科学的,而不是主观随意的。科学性要求文学理论:具有相对明确的知识探求领域;具有叙述的逻辑性和规范性;以理论的方式达到对感性经验和常识的超越。科学性,不仅是文学理论对自身言说限度警觉的根据,也是提升其解释功能的保证。而问题意识的澄明,实证与思辨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以及揭示本质、规避规律等,是开拓文学理论科学性新境界有赖彰显的维度。  相似文献   
104.
曾燠扬州府署的题襟馆连接着四方的文人。曾燠交游甚广,不仅有各层官员和名流,还有大批寒士,尤其是游幕文人。曾燠的诗歌以浓郁的抒情见长,浅白流畅,清新有意境。超越了唐宋之争,重新接续了清初钱谦益、吴伟业的路子,在继承与融合中又不失个性。其诗论、诗风代表的正是传统士大夫的情趣,所持守的也是精英阶层的文学传统,既开明又保守,既关注时尚又不趋附时尚,既广师各家又有自己的个性。虽受性灵派影响,却与其诗歌追求并不相同。从曾燠的诗歌中能看出清代中期诗坛的风向,看到清人为诗歌作出的努力与探索。在文学发展内在动力的驱使下,清代中期的文人自觉不自觉地顺从了文学发展的规律,努力摆脱经学思维,继承诗歌的抒情传统。  相似文献   
105.
中国文学理论的反思性研究,既是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反思研究在中国问题中的落实,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涌动,跨学科间的互动,以及学科内部发展的需要,等等,是中国文学理论走向反思的主要动因。反思,强化了文学理论研究的理性自觉,增进了文学理论与批评不同流派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文学理论进入了一个富于学理和建设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06.
《通天台》的创作时间一直以来都是有争议性的,有的学者认为《通天台》杂剧创作于吴伟业入仕清朝之后,是他的追悔之作;有的学者认为它作于顺治六七年间,是悲悼故国之作;还有的学者认为是在顺治十年,吴伟业受到举荐但未出仕清朝之时,为了表达自己进退失据的矛盾心态所作的。基于以上各种学说,本文拟将它们做一次梳理,并对其进行辨别。  相似文献   
107.
细读路遥小说《人生》,从主人公高加林的悲剧中,深思其“无为”的行为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农村时代政治话语下的隐在的政治性;另一方面源于作家的“选择”,路遥纠结于政治和道德话语的挣扎,呈现出道德性倾向。  相似文献   
108.
中国语境中的"反本质主义"是一个文化研究意义上的政治概念。这一策略性应用见证了从自律性文学理论到文化研究的发展变化。对于这些转变,我们可以在四个方面予以反思:应用的策略性;生成的转换性;解构的博弈性;面对当下的反思性与面对未来的肯定性。  相似文献   
109.
西方语境中,"反本质主义"思想在两个向度上影响着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一是以尼采、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为代表的对抗形而上学哲学的思路;一是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家族相似"的概念考察思路。反思二者,更加明晰文学本质作为一个价值问题的存在,无论是文学理论还是文化研究,在如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作出民主多元的文学理论建设才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0.
文章主要描写了宾阳话的述补结构和体标记的分布特点和语序特征,并通过与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成果相比较,指出宾阳话的述补结构仍使用"动词+宾语+补语"的"VOC"为基本语序是近代汉语语法特征在宾阳话中存留的结果。同时,进一步指出宾阳话体标记使用"动词+宾语+体标记"的"VOA"语序是宾阳话述补结构仍以"动词+宾语+补语"的"VOC"结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