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5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7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496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2089篇
社会学   84篇
统计学   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7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年),骠国沿古代西南丝道赴长安献乐。骠国献乐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也构成了唐代中后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作者对骠国献乐的经过和骠国所献乐器、乐曲、乐工及其 乐舞表演的基本情况作了梳理;分析了骠国献乐产生的政治、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再论修辞与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涉外交际中碰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抓住一些实例,从正反两个侧面,进行具体分析与探讨,从而揭示出一些普遍性涉外修辞手段与应用策略的规律。  相似文献   
993.
论儒学对“全球伦理”建构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全球伦理是近年来学界探讨的热点课题 ,旨在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话与交流 ,寻求某种交汇点以促进全人类的和平共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学 ,其群体本位、群体协作精神 ,“见利思义”、“以义率利”的义利观 ,“中”、“和”的宽容和谐思想 ,心性层面的安身立命之道 ,对于全球伦理的建构具有借鉴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94.
杨丽慧 《兰州学刊》2004,(5):271-273
道德教育接受是一个不断深化、错综复杂的过程。在对历史上与此有关的论述作简单回顾的基础上 ,本文将“链”这一自然科学术语引入道德教育领域 ,重新阐释道德接受过程 ,提出道德教育接受链应由前接受、现接受、后接受三个基本环节构成。  相似文献   
995.
钱钟书评船山诗论,肯定船山识趣甚高,与船山一样执著于对诗歌清新自然语言的追求,但在不少问题上又对船山所论持讥刺态度,如关于陶诗的评价、解诗的精神等,其中误会较多,钱钟书并未全面透彻地领会船山论诗精神.  相似文献   
996.
令人叫绝的嘴上功夫——《红楼梦》中兴儿的语言才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中 ,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基本上是一个穿针引线的结构人物 ,他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小说叙事结构的需要。但是曹雪芹对于这样一个次要人物 ,也同样一丝不苟地予以深入刻画 ,于是再现了他的个性特征 ,写活了这个人物形象 ,而这在小说中则主要通过他的语言特点而体现出来的。兴儿的语言不仅在小说故事发展和人物刻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作用 ,而且本身也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红楼梦》中关于兴儿语言的片断 ,堪称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的经典  相似文献   
997.
商业秘密是一种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的信息.商业秘密侵权行为是指经营者主观上有过错,实施侵害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损失的行为.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主观方面应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民事救济措施主要是制止侵害和赔偿损失,可以借鉴美国的禁令制度以完善我国的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998.
罗马法是世界古代法制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给后世流下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罗马法缘何有如此经久不衰的魅力?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思索着这个不解之谜。笔者认为,罗马法的发达除了与当时罗马的社会条件有关外,罗马法学……  相似文献   
999.
关于π-余代数的几个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用π-余代数的概念,把一些余代数的性质推广到π-余代数中,最主要的是把基本同构定理推广到π-余代数中.  相似文献   
1000.
19世纪后半期,针对教会中学里是否设置英课程问题,传教士各持立场,各有实践。以狄考为首的一部分传教士强烈反对在教会中学里开展英语教学,而以林乐知、卜舫济等代表的传教士力倡开展英语教学。这一争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最后英语教学成为当时教会学校中的一大特色。狄考的忧虑在这场抉择之争中历史性地画上了休止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