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1.
当前,大众媒介对网游青少年形象呈现刻板化,将其形塑为“施暴者”与“受害者”,已然影响了公众对网游青少年的认知和网游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影响了网络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净化网游青少年游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同时,有必要重塑网游青少年的媒介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介自觉遵从“保引并重”的报道原则、坚持“责任首位”的媒介旨趣和优化“从严把关”的媒介机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12.
教育研究乃是基于对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进而促成现实教育生活的改进。理想的教育研究乃是从教育事实出发,同时又展现现实教育的内在方向,进而显明现实教育改进的可能性。每一个教育事实不仅具有客观性,同时又蕴含着教育实践者主体自身融入教育现实,把握教育实存之理,进而改进教育现实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教育事实实际上是客观的教育现实与主观的教育期待的统一。我们的教育研究要以问题为中心,不仅要对实存的教育现实进行说明,也要对其间所隐含的教育理想也即教育可能性进行解释,以此来彰显教育研究发现和增强教育世界美好希望的愿景。为此,教育研究不仅要通过各种实证的研究,通过实验的开展和数据的提示,来揭示、说明教育中蕴含的因果关系甚至预测教育的发展趋势,也要通过各种哲学的理论思辨,彰显教育实践的人文旨趣。两者乃是回归、解释以及解决教育问题本身的不同维度。由此,好的教育研究即是直面教育问题本身的研究,思辨的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应该成为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今日教育研究需要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来切实地提升其解释和引领教育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13.
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是新时代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2014至2022年,我国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已推进实施三届,学前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三届学前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充分反映了10余年来我国高质量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基本面貌。考察发现,10余年来,我国对于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推进不断走向均衡,实践内涵不断拓宽和深入。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应当加大对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帮扶力度、推动跨界合作开展实践研究、实践主题确定需进一步推进问题导向与时代导向的紧密结合以及突出学前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实践。  相似文献   
214.
人工情感技术通过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情感,使机器具有识别、理解、表达和生成各种情感特征的能力。然而,人工情感技术发展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集中体现在人类情感发生机制的不确定性、技术设计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使用的不确定性。为此,应以具有现代技术典型特征的人工情感技术为伦理实践情境,通过助推人工情感技术“负责任创新”实施,构建预测与反思的伦理评估机制、利益攸关者责任共担机制、基于道德自省的跨学科合作机制、立体化科普能力建设机制,将人工情感技术研究引向“技术”与“人文”融合的和谐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215.
生活意义感的生成标示着主体的存在状态与存在本质的统一。人作为道德存在者,道德记忆能力是其本质能力,它既是 我们能够拥有道德生活的“根”,也是生活意义感得以生成的“源”。简单地将道德记忆与道德生活经历混同起来,则会造成生 活意义感的形式化或异化。生活意义感的增进基于主体日益强大的道德记忆能力,一个拥有卓越道德记忆能力的人,能够通 过合乎道德的记忆或遗忘建构出富有道德价值的道德记忆内容,这对其生活意义感的增进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16.
中华民族与中华传统美德之间是树根与树势、河源与河流、德本与继承者的关系。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正确把握它的内涵,深入了解它的价值。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最有价值的道德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代表着中华民族最优良的道德传统和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主要将儒家道德价值观和道家道德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在内容上具有双重性、辩证性特征,包括尊重传统而又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而又戒骄戒躁、敢于伸张正义而又热爱和平、强调爱国情怀而又开放包容、坚持原则而又灵活变通等主要内容。长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支配性影响,中华民族塑造了兼有儒家和道家特征的双重性道德人格,能进能退,能伸能屈,能扬能抑。中华民族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坚守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即展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在道德评价方面应有的自主性、主体性和话语权。中华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伦理价值护航,赋予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最应该代代传承的精神血脉,同时也能够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伦理价值引领作用,给当代人类反对和抵制民族中心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217.
关于性别议题,微博上呈现出“一边倒”的特点,即“女性弱势”议题相比于“男性弱势”议题更容易引爆舆论。男性弱势议题被忽视乃至被包容是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权制下性别规范与性别偏见的询唤、特定议题中男性人格尊严权的隐身、对立情绪和情感定向的商业收割,催生并加剧了这一现象。从现实后果来看,性别规范在自我征引中不断被强化,带来性别烦恼,个体权利失衡和遭到破坏,关于性别议题的理想商谈环境仍然难以形成。  相似文献   
218.
为了探究3-6岁儿童比例推理、空间类比与近似数量系统的发展特点,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及变化,选取120名3-6岁儿童为被试用“草莓酱任务”“找鸡蛋任务”以及Panamath进行测查,结果发现,3岁儿童就已经具有初步的比例推理、空间类比能力;儿童在3-6岁期间,比例推理、空间类比、近似数量系统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比例推理、空间类比与近似数量系统三者之间相关性显著,但这种相关性在3-6岁阶段随年龄增长而减弱。控制性别与年龄后,3-6岁儿童的比例推理与空间类比可以预测儿童的近似数量系统,比例推理能够调节空间类比对近似数量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9.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年),中国各地创办了一系列戒烟医院。这些戒烟医院的兴办既是应对烟毒泛滥的产物,也与该时期政府及社会推动戒烟禁毒有着密切关联。它们分布各省,数量众多,既有官办、私立、官私合办,也有官方委托民间办理等形式。它们办理水平各异,但主要从事如下活动:强制收戒和免费戒治、开展禁烟戒烟宣传、化验和研制戒烟药物、探寻和采用适当的戒治方法等。此时期的戒烟医院对于推动戒烟禁毒以及清除毒品的危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受特定社会历史环境限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220.
同伴关系是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早期积极同伴关系的建立对个体今后的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共情作为社交粘合剂,无疑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共情与同伴关系之间的联系会因 共情的维度(情绪、认知和行为)而不同,并且存在发展性差异。分析了共情如何通过情绪、认知和行为路径影响个体早期积极 同伴关系的发展,并根据其影响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