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8篇
社会学   6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战时教育方针的促进和遵义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遵义地区的教育获得了很快发展,各类学校和师生数量迅速增加,教育成效显著,并且呈现出教育环境由相对宽松到官方意识形态介入明显、人才培养多元化以及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抗战时期遵义的教育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布局的失衡现象,支持了抗战以及为战后重建准备了基础,其...  相似文献   
142.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后殖民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主张以"殖民地群族的价值观"介入翻译文本而重塑殖民地群族形象,从而彰显了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主体性、权力关系以及文化身份"。本文从这三个维度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本质特征,提出后殖民主义翻译语境下的翻译标准已转向了翻译的伦理。  相似文献   
143.
旅法作家山飒的《围棋少女》一书获得了法国四项文学大奖提名,最终摘取了2001年法国中学生龚古尔奖的桂冠.双重性别的叙事策略,从形式到内容上对立的男女平等的乌托邦的建构,使得《围棋少女》仿佛创造了一个女权文本的叙事神话.但是文本叙事中所体现出的男女性别精神视域上的不平等,情节设置上的绝对浪漫化,宣扬的东方文化的神秘性,以及暧昧的历史真实都成为消解《围棋少女》女权神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4.
清代是古代咏史诗创作的集大成时期,在众多咏史诗集中,罗悖衍的《集义轩咏史诗钞》是其中的佼佼者。诗人有感而发,观古人之善恶得失、为自身之规范鉴戒,是孔门“兴观群怨”文艺观的忠实践行者。在选材方面,诗人眼光独到,能够注意到社会文化发展中众多的变化,以发展的视角来探讨历史,并通过咏史传达出这种变化。在注释体例上采用自注、释词以注典,充分体现出诗集的文献价值和补史之功。诗集虽是恪守《御批资治通鉴》所作,却处处渗透着诗人以史为鉴、教化人心的史学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认识论和表彰乡贤、以诗传人的文献观。  相似文献   
145.
黄文正 《天府新论》2006,42(6):33-35
从历史与学理考察的深层必然性方面看,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不同的西方哲学理论样式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的规定与展开;不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近代的知识论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都是生根于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之上所衍生的不同的哲学理论样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哲学的命运本质上  相似文献   
146.
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对世界进行祛魅,而新媒体时代的“过度信息”却使世界重返迷魅.生存于新媒体时代的人,会时常感知到充裕信息带来的迷惑和虚拟社区带来的困境.看似凸显新媒体时代“直白”精神的“象征性”“隐喻”,却神奇地被人们征用,符号的非体系化已经成为新的社会机制的密码.过度信息和符号的非体系化成为新媒体时代人类生存再陷迷魅的原因.赛博空间的话语权威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上,令草根阶层喜不自禁的民主技术并没有必然促进技术的民主化,并非“等量信息”就能引起“等量关注”.景观的诱惑、真相的谋杀和个人生存痕迹的监控,构成了“新媒体恐怖主义”的基调.媒介化生存是一种自我呈现的过程,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人成为了媒介;作为手段,人被媒介操控.人类理性如果不能驾驭这些行为,不能为这些行为的行使设定范围,那么,生活在新媒体时代就很难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7.
现代性凸显为主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人价值的确认,对神性的叛逆,以及主动性的全面提升。然而新媒体时代人的生存却面临着“人的媒介化”(即人成为媒介的役卒,或“媒介主体性”)、新的造神运动的兴起(“电子乌托邦”或者信息至上主义)、传媒控制(信息权力受资本权力操控)三种情况。人的主体性在新媒体幻象中有迷失方向的潜在危险,抵制新媒体景观的诱惑既需要理论理性的解剖,更需要实践理性的介入。  相似文献   
148.
“草根文化”强调的是文化主体而非文化属性,它在新媒体时代成为“人民文化”的重要形式。精英主义者对草根文化的政治指认是不符合事实的。草根文化作为平民文化具有非精英、平民化、多元化等特征,与媒介变革紧密相关,并不必然走向庸俗文化。从生存论的角度来看,草根文化有利于文化个性的发展、社会正义的诉求、人民群众地位的提高,以及对抗文化利益(集团化)的固化,而对它的引导和扬弃只有建立在深刻把握新媒体信息形成和传播机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