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88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汉语方言都出现了萎缩。虽然傅村方言现在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萎缩,但在人口流动及社会分化的大势下,傅村方言的前景不容乐观。实际上,傅村方言中的某些形式已经在向普通话靠拢,还有少数在城市打工的傅村人亦已用普通话来作为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汉语方言的萎缩势在必然,我们应在此前提下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2.
林语堂《平心论高鹗》中有不少文字是反驳大陆学者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家的,可谓“挑战典范红学”,尤其是“攻高鹗主观派之批评”一节从多方面对俞平伯《红楼梦辨》的论点进行逐条反驳,以证成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而非高鹗,高鹗只是依据曹氏残稿进行“整理补订”而非“续作”的观点,同时对周汝昌及其《红楼梦新证》做了批评大于肯定的评价.林语堂之反驳俞平伯、周汝昌,议论不够平允,词气不够谦和.作为一家之言,林语堂的红学观点瑕瑜互见,某些论点还可进一步商榷、辩论,但不害其在红学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3.
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公益广告对两岸文化认同培养的要求和路径,通过考察台湾广告作品的意义结构与传播价值和区域性特点与意义分享两个视阈所呈现的意义空间的影响力,提出以公益广告建构海西文化圈路径的建议:建立开放的政治文化认同的价值体系,建立双向传播的有共通意义空间的符号系统,以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加强组织机构、企业和媒体为主导力量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4.
全面分析了“姑娘”在《红楼梦》中的各种用法,辨析了前人关于“姑娘”在指称“妾”和“姑母”的用法时的某些误解。指出“姑娘”在《红楼梦》中有指称年轻的未婚女子、女儿、妾、姑妈、小姑子及轻浮女子等用法。分析了称呼语多义性在《红楼梦》中的普遍存在及称呼语的多义性与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准确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5.
从台湾乡土文学对"故乡"的描绘,探讨台湾乡土文学中"故乡"的多重内涵。认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故乡"存在着现实的故乡,记忆中的大陆故乡(原乡)和精神上的文化"故乡"的三重空间。乡土文学中的文化"故乡"把"故乡"推上了隐喻和象征的层次,使之具有表现知识分子文化乡愁的意味,而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乃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根本旨归。  相似文献   
36.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杰出的爱国诗人,学人们对他的生平传记、年谱、文学成就乃至戏剧、故事、书法、文物等等青睐有加,研究成果丰硕,而对他于咸淳九年任湖南提刑时所作的5篇判词似无人加以研究。其实,文天祥的判词都是用散文体写成的实判,它们具有事实叙述清楚、理由论述充分、语言简洁明快、表意严谨通俗、论述理由常引经据典等特点,从中可以看出文天祥杰出的司法才能和高明的制判水平,透过判词这面镜子,我们对这位民族英雄、不事二君的忠臣,会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7.
新世纪“三农”报告文学创作热潮的崛起,并没有“自上而下”的理念驱动,而是作家们全身心介入现实后来自良知的鞭策.他们以植入底层的“低视点”观察、发现“三农”困境真相,以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传达民生诉求,以穿越现实的理性思考建构文学关怀的高境界,赋予作品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当代性.对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三农”报告文学无疑在引导一个可深入探进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38.
本文通过对茨威格的四部中短篇小说中偏执型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即《象棋的故事》中的B博士,《马来狂人》中的医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以及《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c太太,揭示了这些偏执型人物的共同特点:非现实性。并且分析了形成这些偏执性格的非现实性的原因,即茨威格作为犹太人的特殊生活经历以及茨威格关于人的强烈的情欲是否完全无法控制的思考。  相似文献   
39.
陆机《拟古诗》对"古诗"的拟作并非亦步亦趋地学习属文或只是修辞上的踵事增华,而是有其改造"古诗"之"抒情表现"的深刻用心.陆机拟诗通过对景物和人物动作姿态的刻意强调和有步骤的铺写,对"古诗"固有抒情场景重新构设,拉开抒情距离,将抒情从以"人物感知"为中心转向以"情境营造"为中心;通过对抒情角色的重塑,将"古诗"类型化的人物转化为文人自我呈现的媒介,开启对"古诗"的托喻式解读.陆机拟诗正是在与"古诗"的文本对话中凸显了魏晋时代五言诗抒情范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40.
闽南语民间歌谣中的“过番歌”和“讨海歌”地域特点鲜明,内容比重较大,是对闽台地域文化的一种揭示和还原。对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个案探析旨在阐释其诙谐性格,而主要源自于闽南语民间歌谣的闽南语歌曲,则是对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地域性格再造。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传承和变异关系是闽台地域文学血脉交融的产物,传承性变异使得地域文学呈现出历史性、地方性和创造性的特色,充溢活态的、永久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