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17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22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143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01.
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局部抗战,推动了民众救亡运动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全民族抗战的发动准备了群众基础;同时他们在国民党内的率先联共抗日,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给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政治前提;芦沟桥事变后,地方实力派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敦促蒋介石下定抗战决心,对全面抗战的开始发挥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2.
乌·贝克把所谓"科技发展的副作用"视为风险和灾难的泉源之说法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科技连同劳动力、货币、自然资源等生产因素都变成了资本家获得"利润"的资本,科技作为知识经济的要素充当了资本赢利的"工具"。风险真正的泉源则是"资本的逻辑"及其展开的方式,即现代性自身。  相似文献   
103.
文化调和思想是李大钊早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在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并以调和对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洋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并在十月革命后认定第三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明。由此,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处于一种转折与连续中。时代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的先进性和包容性,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问题,进行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4.
105.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文化的民族性在于其既受到民族的历史和生存环境的制约,又对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产生影响,而文化的世界性则在于人类共同面临着世界历史进而全球化的进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表明,未来人类文化的态势将是形成一体的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并行.正确理解接轨全球化与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当代建构,也有助于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  相似文献   
106.
论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重建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东尼.吉登斯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重建中陷入了理论困境,主要表现为在社会进化问题上陷入悖论之中;批判化约论,却又陷入化约论的陷阱;在现代社会变迁问题上陷入是断裂还是延续的悖论之中。从总体上看,吉登斯陷入这些理论困境是由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和不当的批判。具体而言,这是他未能正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7.
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认同感,甚至易引发大规模学生群体性事件。因此,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选择好的教育时机,有效利用现代媒介,科学运用传播策略,进行应急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进行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剔除其封建意识形态因素,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孝道"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新孝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文化载体和助推力量。  相似文献   
109.
迈克尔·桑德尔是当代政治哲学谱系中公民共和主义的代表人物,其理论的核心观念主要体现为"作为共享自治的自由"、"作为公民参与的权利"以及"作为自我实现的美德"等。与自由主义相比,桑德尔的公民共和主义虽然同样强调自由、权利与美德,但由于它始终以营造一种倡导和推进共同善的政治空间为宗旨,建立一种让人的潜能得以"绽放"和实现的政治体系为目的,因而它对自由、权利与美德的理解赋予了更自觉的道德内涵,对于人的发展表现出更明确的道德诉求。也正因如此,公民共和主义依然面临着道德介入政治领域中而产生的相关价值难题与可行性局限。  相似文献   
110.
近年来,数字化与民俗研究的结合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它以数字信息理念和技术手段,构建数字民俗文化环境,把传统的民俗资料和人文研究转化成数字程序、数字典藏和数字研究,有效地解决传统民俗保护、传承和分类的难题.本文旨在总结数字民俗学在具体实践中的经验,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数字化在民俗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