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82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387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2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作为我国加拿大英语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拿大英语文学的译介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沉潜期、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期、90年代的发展期和新世纪的繁荣期四个阶段。这一译介历程体现了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文学范式、读者的审美习惯等超文本因素会对文学翻译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形成形态、功能各异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62.
文学发展史应该包括宗教文学发展史。宋代道教文学史一体自足,有一代宗教文学的特殊风貌。宋代道教文学文献体量庞大,不仅《道藏》等教内文献蕴藏丰富,《全宋诗》、《全宋文》等大型总集亦有大量存藏。宋代道教文学的创作主体为道士。从教派归属与空间分布上看,南方内丹修炼者的道教文学创作数量较多,且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63.
朱熹关于邵雍观物说近"释"、似"老"的说法,经不起仔细推敲,"以物观物"的思想主要不是来自佛、道,而与《易传》有更深的渊源。朱熹引入好恶之说解读"以物观物",为邵雍观物说找到儒家经典依据,亦符合邵雍本人对"观物"的理解。朱熹在"以物观物"与"好人之所好,恶人之所恶"以及"物各付物"等命题之间所做的比较,启示人们:"以物观物"主要不是认识论命题,而更多地与修身养性的功夫以及待人处世的伦理实践原则有关。  相似文献   
64.
建国之初,上海旅馆存在着种种问题,亟待整顿与改造,政府主要对旅馆的建筑空间、经营主体、从业人员、消费内容、流动主顾五个方面,采取了整饬风气、整顿重组、改革陋规、改造思想、改善卫生、公私合营六种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整顿与改造。从当时整顿和改造的效果而言,通过政府之努力,最终控制住了这一"半公共"空间:不仅维护了社会治安、改善了社会风气,而且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爱国爱岗情愫,同时也改变了旅馆业经营的萧条状况,促进了旅馆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5.
要提高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内化"矢志忠诚,立德树人,敬业爱生,明理笃行"的上海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是关键。要构建完善的内化机制,必须结合辅导员队伍特点,通过构建认知机制、认同机制、践行机制和固化机制,深化辅导员对核心价值取向的认识,并转化为辅导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6.
根据中美两国官方数据,估算2000年以来的十余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其分别不计复利和计年复利的名义利息收入;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和汇率因素后的实际利息收入;与投资于股票、黄金等相比较,投资回报率的大小等。并相应思考了两个问题:如何看待中美经济关系的相互重要性、如何完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体制和方式?  相似文献   
67.
在王弼的思想当中,本体之“无”需要在具体之“有”当中显现自身,普遍的自然原则同样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事实上,王弼所说的自然原则就是指个体事物的自然本性,普遍的自然原则最终所指向的是具体存在的个体。自然原则作为事物存在的必然法则具有普遍性,但普遍性并不意味着自然原则以一种一成不变的形式展现自身,而是内在地通过具体事物各自的自然本性,以多样的形式展现。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个性,却又都是自然原则的一种具体展现。这种具有多样表现形式的事物内在本性恰恰就是普遍的自然原则,自然原则以普遍言之在于以一种统一性的视角描述事物的本性,从事物具体的现实的存在形态出发又可以得出自然原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8.
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目的是再现异国的风俗信仰,传达相关宗教文化知识,帮助译文读者了解作品的深层文化内涵。宗教文化具有复杂性、隐蔽性、民族性、专业性等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循尽量保留、主次有别、异化为主、形式与内容兼顾、整体把握、注意细节的原则,以求准确、全面、深刻地揭示原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9.
《孟子—尽心上》第一章(13.1)内容不长,却集结了中国哲学当中最重要的一些概念,义蕴极为丰富,值得重视。但现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薄弱。本文对此有所突破。文章集中讨论了第一节义理,围绕朱子的诠释及其批评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两份重要的前人研究(牟宗三与黄俊杰),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文章中心议题:朱子的诠释是否歧出于孟子?第二部分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对前人论点、论证都有所辩正,作者认为:关于朱子的诠释歧出于孟子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误解朱子的结果,朱子对尽心知性的诠释,既有文法上的依据,而在哲学上也富于解释效力。  相似文献   
70.
《曼弗雷德》和《该隐》是拜伦思考个体精神的两部代表性诗剧,贯穿其间的是关于知识和生命的谕言。理智和情感教导人求真,使人不再盲从信仰;然而现实中的困境又使人看到理性自身的局限性,人不得不在宗教里寻求最后的慰藉。拜伦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中思考理性与信仰的辨证关系。知识——人类认识善恶的手段和目的;生命一人类诞生与死亡的种种困惑;理性——怀疑与信仰的肯定与超越。拜伦在诗剧中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是在对《圣经》的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