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8篇
劳动科学   5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35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有一位从小生长在上海的外交官,却总爱说自己是从黑龙江来的,仅90年代就先后回过黑龙江4次。他是谁?他就是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  相似文献   
52.
2010年3月1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聚满了中外记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里召开记者会。人们都非常关注温总理如何即兴回答记者的提问。"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  相似文献   
53.
梁阁亭 《社区》2013,(23):18-18
1928年,31岁的罗家伦被外交部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上任后,任人唯才的罗家伦通过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全国范围广纳贤良,不拘一格用人才。他说:“为青年择师,必须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顾虑,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身体力行的罗家伦亲自招募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学者,并言语诚恳地让陈寅恪、金岳霖、赵元任等大师留任。  相似文献   
54.
《21世纪》2010,(6):46-47
苏联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承认了中国,如今,俄罗斯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基里尔·巴尔斯基所从事的工作,正是通过浩如烟海的史料、亲历者的口述,来追寻本国外交机构在华的足迹,重现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55.
Co-organized by the French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he Raoul Wallenberg Institute and the Asia-Europe Foundation (ASEF), the 10th Informal ASEM Seminar on Human Rights, entitled "Human Rights and Gender Equality," was held in Manila, the Philippines, on 7-9 July 2010. More than 100 delegates from around 40 Asian and European countries attended it. The All-China Women's Federation sent a representative to it.  相似文献   
56.
阎静 《当代老年》2010,(3):24-25
2009年1月4日,驻英国大使傅莹被国务院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她也因此成为继1974年王海容之后,中国第二位女性副外长。  相似文献   
57.
1990年7月,北京。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的办公室里.宽大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份刚刚由秘书送进来的国际传真电报。这是由我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发来的。大意是联合国裁军委员会邀请中国参加第二轮“国际化学裁军核查对比试验”(即通常所讲的“国际联试”)。  相似文献   
58.
谢晓军 《老年人》2005,(11):12-13
2005年9月2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了欧盟提出的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决议认定伊朗多次不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的义务,这使伊朗核问题被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进而遭受制裁只有一步之遥了。对此,伊朗外交部发表强硬声明,声称国际原子能机构如果坚持把伊朗核问题  相似文献   
59.
章家有女初长成中国第一位驻比利时女大使章启月1959年10月生在北京的一个外交官家庭,她的父亲就是前驻比利时、日本大使章曙先生。即使在新中国外交部建部初期,章曙大使也是值得一提的人物。章曙是最早跨进外交部街33号那幢德国式建筑的新中国外交官之一,年仅24岁的章曙就担任外交部共青团第一任总支书记。自那时开始,章曙从科员起步,正常而缓慢地渐次升至科长,他在人事处、人  相似文献   
60.
黄志良 《中外书摘》2007,(12):32-33
1964年我被外交部派往古巴留学。1965年新年过后,正当我准备继续在哈瓦那大学进修西班牙语时,中国驻古巴使馆领导通知我,结束学业,立即回国待命。回到北京我才知道,原来外交部指派我和我妻子刘静言参加由时任外交部美澳司耐司长林平领导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驻智利商务代表处”的工作,具体任务是当代表处翻译,我们俩是商代处三对夫妇中仅有的懂西班牙文的青年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