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53篇
  免费   550篇
  国内免费   137篇
管理学   487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146篇
人才学   84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5117篇
理论方法论   887篇
综合类   7729篇
社会学   448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301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344篇
  2020年   329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317篇
  2015年   554篇
  2014年   849篇
  2013年   733篇
  2012年   939篇
  2011年   1027篇
  2010年   962篇
  2009年   980篇
  2008年   1111篇
  2007年   1013篇
  2006年   910篇
  2005年   776篇
  2004年   626篇
  2003年   581篇
  2002年   482篇
  2001年   382篇
  2000年   327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乔纳森·卡勒《论解构》25周年纪念版序言中,将西蒙·克里奇利视为德里达之后解构主义伦理学的一个代表性人物。这并非没有缘由。伦理学关注道德、法律、责任和义务,这同解构主义的反传统势态显得格格不入。但克里奇利认为解构具有一种无所不在的必然性。伦理学并不在例外。由是观之,他的《哲学家死亡书》并不仅仅是调侃哲学的威权,而毋宁说是他解构主义伦理学的一次实践。针对康德的绝对道德律令,克里奇利提出一种强调即时即景的伦理经验的“他律伦理”,其中悲剧剧场是为一个典型情境。他的《无信仰者的信仰》,这样来看,一定程度亦可视为延续和彰显了解构批评伦理学转向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中回归保罗书信的倡议,最终是揭示了解构主义伦理学名可名,非常名的“谦卑”之道。  相似文献   
992.
在媒介环境的传播视域下,元宇宙延续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视媒介的技术逻辑,未来可能引发与之相应的伦理问题。以往媒介技术曾经引发“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的伦理危机,元宇宙即将面临人性与技术同化的“虚实之辨”,建构元宇宙的逻辑前提应是保证人类不能在其技术逻辑下迷失自我和丧失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993.
贵州仡佬族小说家王华的边地叙事开拓了文学中的乡村意象。她把道德失范引入假想性和象征化的纯文学写作中,并后设了一个异质的乡村空间。这个失范的空间隐藏着令人心忧的破坏力,给乡村的主体精神造成了致命的伤害。王华把对现实问题的探讨扩展到乡村文化的思辨上。其中的理论构想、思考洞见和艺术形式,对于探索传统和道德、性别和欲望、正义和文明的关系提供了实验性的材料。由此,我们得以在人和社会的关联中进行反思,在反观城乡变迁的具体情境中突破现实问题,致力于创建积极的人类精神和实践品格。这是王华边地叙事的抒写旨趣,也是她作为一个乡土写作者的理想情怀。  相似文献   
994.
制度伦理的内生性包括空间上的内生性和内容上的内生性两个方面:其空间上的内生性指的是制度伦理内生于特定社会形态或者特定国家;其内容上的内生性指的是制度伦理内生于制度,表明特定制度与其相应制度伦理具有内在一体性。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创新,共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必须内生,不可照搬任何国家的制度伦理。由于制度既包括内容又包括形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应该是同时有关二者的伦理。制度与公共生活具有内在相关性,表明公共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内生的根基。由于公共生活包括"为了什么"或者"做什么"和"如何做"两大方面,前者与公共生活的实质价值有关,后者则与公共生活的程序价值有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应该既有实质伦理又有程序伦理。该制度伦理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生活实践的需要而内生的,必定具有相应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95.
特约作者     
刘海明,1967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传媒伦理与法规研究中心主任、广播电视学专业负责人、融媒体实验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院学术顾问、楚天网络评论研究院专家顾问。  相似文献   
996.
在佛教思想中,对生态环境始终持有一种宇宙论取向的关切。在中国佛教思想传统中,佛教伦理首先是一种教化伦理,是源于佛教基本教义的一种信行实践方式,而不是救恩伦理,不是启示伦理。其中,以念佛与放生的信行实践为主导的净慈传统,结合佛教修行活动的组织化实践,特别是其生命伦理、生活伦理、社会伦理诸层面的思想内容,对于当代佛教弘化的生态伦理建设极富启发意义,从而把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颇具特色的贵州梵净山,真正打造成独具佛教生态文化特色的西南佛教名山。  相似文献   
997.
在魏晋时期之前,中国艺术通常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载体。先秦时期的音乐可以反映和改善社会风气,体现儒家礼制观念,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汉代的美术则教育人们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并宣扬了统治者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998.
医学和技术的进步提升了人类对抗病痛和死亡的能力,同时也引发了对其适用性的怀疑,患者权利与医生家长主义成为主要矛盾。H.T.恩格尔哈特针对医生和患者的道德异乡人身份相遇情况,提出了解决伦理决策分歧的“允许原则”,即涉及别人的行动必须得到别人的允许,要通过相互协商建立中立框架来解决争端。不过实现“允许原则”需满足系列条件:适用对象是具备自我意识、理性和道德感的“人”,适用者生活在某一具体的道德共同体内且具备承担共同体道德责任的能力,道德异乡人实施合作必须获得个人允许,而实现的核心条件是自由和知情的同意。“允许原则”对解决我国医患矛盾的启示在于:医方和政府决策者正视患者的意见、倾听患者的要求,努力建立多级医疗保健制度,建立道德异乡人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999.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小说家盖斯凯尔夫人可谓以小说的道德功能警世喻人的佼佼者。因此,将盖斯凯尔夫人的三篇代表作置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内,以阶级伦理和全民伦理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盖斯凯尔夫人在创作中不仅再现不同阶级奉行的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呼吁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摆脱各自的阶级立场带来的影响,在基督教倡导的爱与宽容美德的指引下,通过伦理和解和伦理越位,使整个社会实现从奉行阶级伦理过渡到遵循全民伦理转变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000.
儒家的自然人性论将"性"界定为天赋的客观材质与能力,不涉及道德属性。因此,人能否成德依赖于后天的教化,礼乐便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内在的人性会与外物相接触,表现为外在的情。礼乐教育都作用于情,但两者的方式有差异:"礼"通过礼仪制度来节制情感,防止其肆意妄为,进而使人产生道德意识,其作用是由外向内的;"乐"则通过审美活动由内而外的引导人性,使情感油然而发,自觉地符合道德规范。礼乐教育从内与外两方面入手,培育并约束情感,借此陶冶人格,实现成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